天天看點

孫策臨死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孫策死前還留下一位肱骨之臣,和張周

作者:成風小居

孫策臨死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孫策死前還留下一位肱骨之臣,和張周兩位一起輔佐幼主孫權。

那就是朱治。

《三國志·朱治傳》說,“後策薨,治與張昭等共尊奉權”,也就是說,孫策死後,朱治與張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當的。

朱治在東吳陣營裡并沒有太大的名氣,但事實上,朱治比張昭、周瑜都要早進入孫家集團,是标準的元老級人物。早在孫堅時代,大家隻知道跟随他打天下的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位,其實還有朱治。就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孫策在袁術手下郁郁不得志的時候,朱治對他說“尊父在日,多曾用我”,他沒有說大話。

朱治在孫堅時期累有戰功,随孫堅讨董進入洛陽以後,被任命為督軍校尉。後來到了孫策時期,當時的太傅馬日磾覺得朱治很有能力,就上表他為吳郡都尉。可是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不讓他上任,兩人就在吳郡外的由拳開戰,朱治“大破之”。許貢灰溜溜地逃走,朱治則從朝廷任命的吳郡都尉一下子更新為自己打下來的吳郡太守。(原來許貢和孫策的梁子在這裡就結下了)

到了孫權時期,朱治不太帶兵征戰了,而是在後方長期擔任吳郡太守。孫權讓朱治長期管轄吳郡,對他的期望是極大的。

我們知道,孫權集團雖然号稱“孫吳”,或者“東吳”,其實孫堅以及那些元老們并不是吳地人,而是外來漢——淮泗集團的。這些外來漢用武力打下了吳地,當地人其實是不服氣的,而孫家對當地人同樣也是不放心的。

一邊不服氣,一邊不放心,雙方能有多愉快的合作?但沒辦法,既然在這塊土地上發展,硬着頭皮也要争取到當地人的支援。怎麼争取呢?孫權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朱治。

吳郡是江東這塊地方的政治中心,江東地區最優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吳郡。孫權讓朱治管理吳郡,就是希望朱治能為他挖掘一批既忠心,又能幹的人才。那為什麼别人不行,非得朱治呢?因為一方面朱治是孫堅舊部、孫策舊部,他的利益歸屬,是應該劃分到淮泗集團裡的,但同時朱治又是丹楊故鄣人(今浙江境内),雖說不是吳郡人,但也算東吳地區,這樣和兩邊都能扯上關系,也都有共同語言,算是重要的潤滑劑。

朱治不辱使命,在吳郡一幹就是三十一年,為孫權源源不斷地考察、選拔、舉薦了吳地的人才,吳郡著名的陸遜、顧雍,能得到孫權的重用,多少都與朱治有關。而朱治代表孫權向吳地世族釋放的友好信号也被接收,并得到了善意的回報,大家越來越願意接受孫家。

正是因為朱治為孫權立下了這樣不顯眼但很巨大的功勞,孫權待朱治非常好,每次朱治觐見,孫權都要親自迎接,還和他一起吃飯,噓寒問暖。

孫氏的用人和曹操劉備有很大不同,不是唯才是舉,也不是哥們兒義氣,而是家庭式的溫暖,隻要你忠心能幹,咱就是一家人。不得不說這種用人方式非常有魅力,非常吸引人。

#三國人物# #朱治是到吳縣就任都尉一職嗎?#

孫策臨死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孫策死前還留下一位肱骨之臣,和張周
孫策臨死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孫策死前還留下一位肱骨之臣,和張周
孫策臨死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孫策死前還留下一位肱骨之臣,和張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