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内醫院對地震災害、滅火、疫情防控、暴力傷害等突發事件的認識和防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應對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方面意識不足,儲備不足。2021年7月22日,洪災肆虐的鄭州華中心血管醫院迎來了全院搬遷,風暴船将醫患擡出院。(People's Vision/Instagram)
最初隻出現在災難電影和應急計劃中的場景,以一種異常兇猛的方式闖入現實:
水電故障,危重病人呼吸機都靠醫護人員手壓安全氣囊來維護,打手電筒送媽媽......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河南鄭州"7-20"大雨災害,至少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濱醫院區(以下簡稱鄭大義附屬醫院區)、鹽華中心心血管醫院、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13家醫院受災,數萬名患者在風暴中緊急轉移, 受災最嚴重的醫院修複12天,恢複正常門診。
看着永不止步的醫院,鄭大義醫院副院長绯新正、中國心血管醫院副院長高傳宇在鏡頭前哽咽着。近年來,我國醫院對地震災害、滅火、疫情防控、暴力傷害等突發事件有了較高的認識和防範,新醫院紛紛設立防空地下室甚至人民防衛醫院,為戰備,但應對大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缺乏意識, 儲備不足。
8月5日,中國醫療器械協會醫院建築裝備分會釋出了近日完成的《總醫院建築設計評價标準》草案,其中稱"醫院建築設計的重要性已成為行業共識,但錯誤和問題仍在重複,常見疾病尚未解決", 希望建立一套統一的标準,用于評估醫院建築設計成果的品質,以填補評估标準方面的空白。
事實上,醫院本應是面對洪水、地震、火災、疫情、重大社會沖突甚至戰争時的"避難所"燈塔。它需要優先處理,以便正常運作,并能夠提供足夠的緊急資源,以"備援地"容納更多尋求幫助的人。
"一兩個院長還是不夠好。中國某知名醫院院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何提高醫院的防災應急能力,應該多加思考。
<h3>地下裝置,數十億級損失</h3>
在飽受大雨困擾的鄭州市,第一家呼救醫院是被譽為"亞洲最大醫院"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7月20日晚,當他接到修繕任務,趕往鄭大義附屬醫院區時,路口的水深2米。作為鄭州供電公司非停電營運中心副主任,他優先帶動應急發電車輛,支援ICU(危急病房)的供電。"好在ICU的低壓配電室建在一樓",醫院的三個地下配電站被淹沒無法使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的裝置價格昂貴,精密儀器的放射科、放療科、核醫學科都集中在地下層,這也是洪災破壞最嚴重的地區:鄭大一附屬醫院大部分樓負一、負二、負三層都沒得救,外華心血管醫院一樓和二樓全部被淹。
這些貴重的儀器都放置在一樓,主要考慮到MRI裝置重達數噸,具有很強的磁場和噪聲,需要防止對外界的幹擾,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裝置)和X光機産生輻射,需要将幾毫米的鉛層塗在牆上,對周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
南方周末記者在鄭大義附件法院2021年公開招标采購檔案時看到,目前采購的六台超音波超診斷儀器,每台平均價格約300萬元,招标檔案顯示,賣方的報價包括安裝、調試、技術教育訓練、驗收檢測等費用,但涉及保險,限于在途保費。
據公開報道,鄭大億附件CT、MRI、伽瑪刀、DR、彩超等大型裝置被淹沒,大部分都報廢了,初步估計直接損失在13億~15億元;
受影響的醫院是否購買了财産保險,賠償範圍是否包括這些貴重醫療器械,可以獲得多少賠償,取決于保單的具體情況。
<h3>黃金15分鐘救援</h3>
GE醫療集團現場工程師在河南範功20中午20點到鄭大義附屬醫院進行MRI裝置的例行維護,在3點.m,他看到一樓天花闆上有一滴水。"趕緊把一些可以舉起的裝置,可以拆下可拆卸的主機、螢幕等,搬到更高的地方,發現儀器有氣泡損壞,協調物流調整配件準備更換。
範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于大型醫療裝置等精良裝置,有一個"黃金15分鐘的救援時間"。如果整個裝置在水中浸泡了幾天,可能無法修複,并面臨傳回工廠進行維修或報廢。"就像一輛浸泡在水中的汽車一樣,即使修複故障也可能很高,即使存在安全隐患。裝置進水量、進水時間長短、水雜質等,都會影響維護效果。"
在現場維護環節,首先,在幹燥之前,清理裝置污垢、油脂、雜質等,然後保持通風,除濕機降低濕度,然後打開裝置機櫃門,打開電纜溝蓋,最大限度地消除殘留的水和碎屑,幹燥後進行消毒,然後進行下一步的測試和維護。
範指出,當醫院在發生預警時,應提前計劃關閉裝置,切斷配電櫃、配電盤電源開關,友善拆卸轉移的裝置如CT心電監護裝置、高壓注射器、AW工作站等,取出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 然後精密拆卸,将有價值的裝置部件(如DR裝置移動探測器、外部DR工作站、MR裝置線圈等)取出并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對于無法移動或拆卸的裝置及部件,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盡量減少沖擊,減少損失,如采用墊高主機櫃、墊高外置UPS、放入防水袋、用防水布、防水膠帶密封等避免進水的方法。這些都包含在GE醫療急救的《醫療成像裝置洪水防範和應急響應指南》中。
與GE醫療集團一樣,災後,國内多家企業提出,對于浸濕或濕透的醫療裝置,免費維修,在返廠維修期間免費提供備用機器使用。
更多企業提供移動檢測裝置作為應急。複星醫藥向遭受重創的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捐贈了兩台移動式光像X光機裝置("移動DR")。"7月23日晚,我們接到消息說,25日要到25日晚才能到達,道路封閉是主要困難。複星醫藥成員公司美中骨科産品銷售總監徐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21年3月8日,醫務人員在韶化市中心血管醫院對患者進行了雙源CT檢查。(視覺中國/Instagram)
<h3>選址,體積比更關鍵</h3>
鄭大義醫院區總建築師、AECOM建築設計執行總監、從事醫院建築設計30餘年的朱曦告訴《南方周末》,河南有幾家大型醫院"倒下",共同原因都位于河邊。
鄭大邑附屬河醫院區緊鄰金水河、鄭東新區、嘉魯河華中心血管醫院、渭彙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距渭河僅一個街區。當雨下時,兩條河水位洶湧澎湃,渭河爆壩,醫院最先被洪水淹沒。而在城市的管網系統中,供電系統崩潰的當下,醫院難免一起受苦。
原衛生部2014年釋出的《綜合醫院建築設計規範》檔案對醫院建設的選址有一些具體要求,包括避開地震斷裂帶、山體滑坡、坍塌、沉降、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盡量避開危險設施附近,如危險的化工倉庫、油庫、化工廠、 核電站等。
幾家大型醫院管理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新醫院的選址通常會考慮綜合交通、城市規劃、周邊環境等因素,在一些人口密集的住宅區,必須配備醫院,即使醫院的長度,也不一定掌握"選址權"。
在國家防洪标準中,普通城鎮的防洪标準隻需要滿足20-50年的抗洪能力。然而,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林家璇在《廣東省東部大型綜合醫院地下空間優化設計研究》中寫道,大型三佳醫院等重要公共建築的抗洪能力必須相應提高。 并且應該提高實施的防洪标準,以應對百年一遇的洪水。
以上文章指出,為了提高建築物地下空間的防洪性能,有必要從城市規劃、選址、場地與建築設計、防洪設施應用、預警機制等方面入手,對建築防洪系統中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為了保證建築物的防洪性能,確定建築物在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正常運作。
例如,在河南暴雨中,許多人擔心停電導緻醫院癱瘓。按照《醫療場所電氣設計及裝置安裝》的要求,醫院采用三級供電系統:兩市高壓電源為主電源,備用電源,外加柴油發電機組作為應急電源。
有建築行業人士撰文稱,ICU、手術室等重點供電部門也應配備區域性、局部UPS(是一種含有儲能裝置的不間斷電源),以防三級電源故障保證緊急使用。但UPS隻能維持應急電源長達兩個小時左右。
根據現有規範,建議将發電機房布置在大樓一樓、地下室、裙樓(主體外高層建築與附樓連接配接24米以下)。大多數醫院更喜歡在地下室設有發電機房,原因包括占地面積,便捷的服務和節省的體積。
闫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醫院大樓的地下配電室通常建有停車場,首先要清空水源,清理被沖入擁堵的車輛"躺在"水中,然後進行裝置檢測和維護以及新裝置的更換。"當時,我們的抽水機組連續工作了四五十個小時,效果并不明顯。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很多大醫院,因為土地限制必須提高建築效率,并建造非常高的垂直樓層。但國外大多數醫療機構都是"扁平"而不是"垂直"的。上海第一婦幼保健院前院長段濤告訴《南方周末》,中國的醫院建築不應該簡單地提高體積比。
如此大型超高層建築中的醫院正面臨過載。在工作日,醫院電梯處于24小時運作狀态,負荷是一般商業和住宅建築的3-5倍,容易産生安全隐患。在地震、火災等危機中,電梯不能使用,建在直升機停機坪的屋頂上,運輸效率不會高,建在地面上更好。
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毀滅性地震後,石黑市遭到海嘯襲擊,建造了Shisuhyu紅十字會醫院來填補高地的基礎,比鄰近河流的曆史高空高出約3米,進而幸存下來。該醫院收治了1,251名受害者,其中大多數是需要護理和氧氣的患者,并在地震後的第三天使用地面停機坪63次運送傷員,并在地震發生兩天後在臨時藥房每天最多1,000張處方,該公司的設計總監Yukio Sakagawa後來透露。
<h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醫院?</h3>
醫院常見的突發危險事件包括:公共衛生事件、醫療事故、停電、火災、洪水、醫用氣體故障、食品安全事故、電梯事故、電話通信故障、建築物短缺等。
為確定災害中的醫療不中斷或癱瘓,2011年版《衛生部三級綜合醫院評價标準條例》對醫院應急管理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建立醫院應急指揮系統,實施災害脆弱性分析等。不過,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大部分醫院與防控密切相關的後勤保障部門長期處于相對被忽視的位置,管理能力也相對薄弱。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0年釋出的三級醫院評價标準,醫院需要确定醫院需要應對的重大突發事件,制定和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提高醫院的快速反應能力,確定醫療安全。原衛生部印發的《國家自然災害衛生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也有相關規定,但并非強制性要求,應急預案、教育訓練和演習由醫院自行制定。
醫院比較常見的應急演練教育訓練,是按照公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令第61号:醫院病床在50多家醫院是消防安全的關鍵機關,應按照消防和應急疏散計劃,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習, 并結合實際,不斷完善計劃。
醫務人員在濃煙停電的情況下如何逃生,如何使用滅火器,如何組織患者疏散,在日常應急演練中更為常見。"例如,30層高的綜合醫院大樓,火災發生在不同的樓層間隔點,應急處置流程不盡相同,疏散方向、應急救援方案、組織指揮程式不盡相同,需要逐一分類細化。"廣州三佳醫院的一位醫生說。
問題在于,現代醫院大規模使用沒有自然光和通風的建築物,同時大規模建造地下室或高層建築,以節省能源,節省土地和縮短流程。一旦遇到火災、停電等意外情況,我們不得不面對沒有照明、沒有空調通風、無法使用電梯從高層降下、沒有信号失去聯系的尴尬。
即使不在火災、地震等需要疏散的情況下,在資訊依賴性很強的現代化醫院中,即使是自然或人為的停電事故,也會使影像裝置、診斷系統癱瘓,無法使用。在不同情況下制定應急計劃尤為重要。
以城市洪澇為例,如果要讓醫院成為"最後一道防線",朱曦建議,在選擇新的醫院選址時,首先要考慮選擇較高的地點,盡可能遠離河流;
以她設計的鄭州大學第一所附屬醫院鄭東醫院區為例,于2016年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承擔了風暴期間鄭大一醫院區收治重病患者的重任。"醫院也位于龍湖的邊緣,南北兩條河流被兩條河流擊中,但設計考慮到未來50年水位上升,提高了整個醫院場地,并将建築物提升到測量水位線以上。"尤西說。
好消息是,2021年7月1日,國家衛生局組織修訂新标準《總醫院建設标準》開始實施,與此前2008年版标準相比已經做了較大調整:位置遠離地震斷裂帶,預留應急處理場所,污物出口應單獨設定, 體積比不宜超過2.0等細節,首次寫入施工标準,适用于綜合醫院建立、改建、擴建工程。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英 南方周末實習生 賈偉業 張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