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收錄于話題”分類,查閱全部。
提示:圖文資訊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檔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後立即删除。

李成 《晴巒蕭寺圖》局部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
《寒林騎驢圖》絹本淡設色 縱162厘米 橫100.4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市博物館藏
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李成《寒林騎驢圖》局部
此《寒林騎驢圖》為張大千氏大風堂舊藏,在大立軸上畫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後有童仆相随。畫上古松有淩雲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詩堂處張大千題以“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畫幅下端又綴有長題,其中雲:“米元章《畫史》雲寶月大師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騎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畫《孟浩然騎驢圖》,此雲騎馬,一時誤書耳。”又雲“松枝勁挺,松葉郁然有陰,荊棘小木無冗筆,不作龍蛇貴神之狀,即此圖也。”
《讀碑窠石圖》局部
李成《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
《寒林平野圖》絹本墨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仝則葉樹相似。”而且由于他獨特的創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響最大。李成對山水畫的突出貢獻,在于他擅長表現山川地勢與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創造的“寒林平遠”的形象已從荊關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脫穎而出。本幅繪長松兩株,雜以枯枝寒樹,松樹枝作蟹狀,右上角有宋徽宗題“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禦書”半玺,畫上端有乾隆題詩及收藏印鑒。
宋 李成 喬松平遠圖 日本澄懷堂文庫藏
五代-李成-晴巒蕭寺圖
絹本淡設色 縱111.4厘米 橫56厘米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晴巒蕭寺圖》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大廈閣,山麓水濱築以水榭、茅舍、闆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山石雄偉而秀美,皴染用筆多有變化,兼具關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畫家以尖利筆緻畫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靜谧,雖非平遠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特色。估計此圖當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傳派的作品。宋《宣和畫譜》中著錄有《雪霁江行圖》不知是否即此圖。
茂林遠岫圖-全卷
北宋 李成 絹本水墨 縱45.4厘米 橫141.8厘米 遼甯省博物館藏
茂林遠岫圖-左邊局部
《茂林遠岫圖》近景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其間;遠景宮殿密布,塔影隐現,知去城郭未遠。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李成的藝術對後世的山水畫畫家影響很大,把李成畫派推向一個新階段的畫家是宋神宗時期畫院的名家郭熙。此畫曆經南宋賈似道、元代鮮于樞、明項元汴等名流收藏,後入清宮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茂林遠岫圖-中間局部
李成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卷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标記。他和範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師。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迹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
茂林遠岫圖-右邊局部
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師承者衆多,有許道甯、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貴等。
燕文貴《江山樓觀圖》
清 王翚《仿李成雪山水圖》
明末著名收藏家王時敏在《煙客題跋》中有《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中對袁樞贊賞道:“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袁可立子袁樞)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迹歸其家。”
北宋 李成 寒鴉圖卷(畫心)紙本21.7X117.2北京故宮
北宋 李成 寒鴉圖卷局部
北宋 李成 小寒林圖卷
北宋 李成 小寒林圖卷局部
點選:“收錄于話題”下一篇,翻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