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稿:著名書畫家、文化學者楊牧青談年的文化

專稿:著名書畫家、文化學者楊牧青談年的文化農曆2021年辛醜臘月二十三日

大家知道,關于“年”有時間、時代、經曆、歲數、收成及姓氏等十多種不同解釋,而這些概念背後就是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年的文化内容很廣博,約之有年獸的傳說、年的習俗、年的文字演變和年的曆法四大類。

專稿:著名書畫家、文化學者楊牧青談年的文化

一、年獸的傳說年獸又稱“夕”,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傳說古時候每到年末午夜時,年獸就會進攻村子,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凡被年獸占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屠殺。傳說有一位白胡子神仙教給了人們方法,利用年獸的弱點“放爆竹(吓壞年獸)、貼春聯(年獸怕紅色)”驅趕年獸。于是人們為了防止年獸再次騷擾,就把放爆竹、貼春聯逐漸的變成了過年的節日習俗。據考證,最早提及“年獸”的文獻出現在1933年上海浦東作家孫玉聲(海上漱石生)《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壖ruán,城下宮廟外及水邊等處的空地或田地)裡:“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雲是獸即天狗星,或雲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但是,從一些其它文獻記載和後來形成的年畫傳承來看,年獸可能是從先秦《山海經》、漢代《神異經》、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及唐代杜甫《天狗賦》、劉禹錫《畬田行》、明代佚名《西旅貢獒圖》、吳承恩《西遊記》、清代雍正時期的書畫家羅聘《胡人異獸圖》等題材中演化而來的。譬如,杜甫《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樂雖萬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向若鐵柱倚而金鎖斷兮,事未可救。”無獨有偶,在西方神話傳說中虛構的獨角獸則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代表高貴、高傲和純潔。有的故事中描述為長有一雙翅膀,甚至還有獨角獸是黑色的描述。特别現當代一些如《哈利波特》等作品不斷對其描述和傳播。估計西方人的“獨角獸”原型可能是來自于印度犀,今見于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當然,通過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上古文化”研究可知:西方神話傳說中虛構的“獨角獸故事”就是吸收了中國古代曆史文化故事,經過再加工之後,在清朝末年再傳入了中國,從十裡洋場的大上海開始,這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交融特征。二、年的習俗人們基本上都知道,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南方以二十四日開始,又有官三民四漁五的說法。)各家各戶都進入過年的準備期。譬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當然,年俗很多了。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日,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竈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其實,過年對于我們從曆史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思考的角度來說,更可能的實質意義在于“祭”與“祀”了,這涉及到一個天、人、地的關系,也就是人與自然怎麼和諧相處的問題,也是屬于生态文明的範疇。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那人們知道“家之大事,在什麼呢?”通過我的研究,完全可以說:家之大事,在祭在禮!若把祭與禮放置在新時代文化背景下去拓新,那對目前及今後的社會安定、和諧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至于年的習俗就很多了,譬如: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竈王爺上天”之日。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隻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大陸由來已久。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東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正月十三,竈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楊公忌日。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顔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三、年的文字演變就“年”這個文字的演變情況來看,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時期就有了年字,是“上禾下人”的形體構造,的确像一個人負荷着稻子而行。周代金文繼承了殷商甲骨文的某些文化特質,對“年”字改變不是很大,脈絡比較清晰。但是,“年”字到了秦代小篆時期就變成了“上禾下千”的形體構造,這估計是寓意人要久長,要有千年之久,抑或“千年大計”從此而脫生!可參見郭沫若、胡厚宣編著《甲骨文合集·2132拓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華書局出版)及金文、簡牍等古文字的演變情況。《詩·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廪,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年/秊,谷熟也。”近代古文字學家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指出:“年,乃就一切谷類全年的成熟而言。”四、年的曆法如今大家都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地球自轉一圈為一日/天)或者說是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标點再回到同一定标點所經曆的時間間隔,可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季為三個月,春季是年的開始和年的結束。一年有十二個月(不包括閏月),陽曆365或366天,農曆354或355天,是以農曆要置閏。當然,這涉及到一個天文曆法的問題。通過文獻記載可知,“年”在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寓含人的生命長了一歲,新的生機将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周代稱“年”,以農作物收成為寓意。春秋時期《穀梁傳·桓公三年》記載:“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個周期,于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機關。如《詩經·豳風》“自我不見,于今三年。”也是表示時間機關的。誕生于戰國時期的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釋天》說:“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兩晉時期風水學家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這裡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時間表意演變關系。中國先祖在原始農業的長期耕作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作(日月星辰)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觀象授時)。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的星象位置變化用幹支紀年、月、日的辦法(曆法完成期),由于各個朝代使用的曆法不一樣,故歲首(也就是每一年的開始)也不相同。夏曆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曆一月,即建寅孟春之月;商曆以現在的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即建醜季冬之月。周曆以現在的陰曆十一月為歲首,即建子仲冬之月。在西周共和行政初期,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制定紀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大陸曆史有确切紀年的開始。秦代用《颛顼曆》,以現在的陰曆十月為歲首,即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曆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改《颛顼曆》為《太初曆》,并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仍以夏曆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曆稱為夏曆的原因。南宋楊忠輔編寫《統天曆》和元代郭守敬編寫《授時曆》,均以一歲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曆的平均一年時間長度完全一緻。《授時曆》是1281年頒行的(現行公曆卻是到了1576年才由意大利人利裡奧提出來的)。郭守敬的《授時曆》是大陸古代一部很進步的曆法,它流傳到西方世界,把許多先進的科學成就傳授給世人——可以說,中國的“天文”這一門學問影響了、改變了整個的人類世界程序!我們以科學的态度,通過對古籍查閱,在這些文獻中明确記載的“年”的由來與“年獸傳說”沒有絲毫關系,它是近一兩百年才産生的民俗性的文化故事。根據對華夏上古文化研究可知,中國的天文曆法産生時間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三萬年前遂人氏在大昆侖區域“立方牙,定北極”時期,到了一萬五千年前伏羲氏創造八卦後開始逐漸完成。嚴格的講,至少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炎帝、黃帝時期已經有了指導農業生産的曆法了,是以大撓氏創制幹支、容成氏創造曆法不是傳說。再後來就到了唐堯時期“陶寺遺址”的觀象授時完整性。是以,我經常講,中國的天文曆法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文明的産生,也是最具大智慧的一種文化生成。《易經》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些都與天文曆法有關,也與人文社會有關,更是我們必須要了知學習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