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後第一個寒假該怎麼過?
寒假生活已經開啟,學生們都回到家庭和家長共度寒假時光。這是“雙減”政策落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後第一個寒假,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是一次“轉型和更新”。家長的觀念、思維、行為和政策,直接影響孩子假期生活的品質,影響孩子成長的品質,影響家庭教育品質。家長如何才能高品質陪伴孩子過好這個寒假呢?星洋學校心理中心在校長室的指導下,根據中國小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學情、不同的年齡層次,制定了兩份清單,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吧!
國小篇
中國的傳統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構築了中國教育的基本底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首先是重建立立起兩者之間的緊密連接配接,實作雙向互動:以國家教育意志來規範、促進和引領家庭教育,讓家庭教育配合以學校教育為代表的國家教育。其次,也是為了回歸教育功能的本質:教育是屬于全社會的事情,不隻屬于學校教師的事情。

前有“雙減”政策,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怎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長?與您分享下面的“三個階段”和“十個一”行動,賦能家長,陪伴孩子過一個有品質的假期。
首先我們要先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無用方為大用”,放慢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其次,寒假是讓孩子保持好習慣,學習自我管理,豐富認知,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成長積蓄力量的好時機。讓孩子過一個快樂充實有意義的寒假,科學的假期生活規劃一定不能少。寒假正是讓自己成長的好機會,不妨抓緊微課程中的三個階段制定好計劃。此外假期修煉成長得要想更自然、愉快、創意,我提供以下“十個一”行動支架,希望家長過一個有質感的寒假。
1. 一份家庭新年夢想清單
2022新年之際,全家人在一起規劃家庭新年夢想清單。期間,可以讓孩子擔任項目主持人或策劃人。一份小清單,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家庭責任心、參與感,由孩子組織、策劃、實施、呈現,鍛煉孩子的綜合能力,通過這個活動也能凝聚一家人的心,增進家庭成員情感,讓家庭成員更有責任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2.一次特别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可以是一次騎行、一次旅行、一個實踐研究、一次調查通路、觀看一場戲劇、聆聽一場音樂會、觀看一次展覽等,或因孩子在上學期間未能實作的親子活動,皆可作為親子活動實施項目。通過親子活動增進親子情感,提升孩子的研究力、審美力、創新力和文化素養。
3.一次悅讀沙龍
組織周圍家長或家族裡的家長們共讀一本書、或共賞一部教育電影、或就社會某個教育現象開展一次悅讀沙龍,形成家長成長“朋友圈”,促進家長自助式成長。
4.一場家風深度談
為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家長一定要重視“家風”這個優質教育資源的深度挖掘,發揮“家風”在孩子成長中的價值。可以開展親子制家譜、講家風故事活動、原創家風繪本、原創家風微電影等特色家庭活動,讓家風在家庭成員中傳承,影響孩子生命成長。
5.一本家庭年度台曆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國家有國家的故事,小家庭有小家庭的故事,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選每月具有典型性的事作為家庭年度台曆,通過這一本台曆的制作,回顧家庭這一年的故事,激發家庭2022年的奮鬥志氣。
6.一張家庭年度明信片
一家人在2021年走完四季,如果給家庭制作一張年度明信片,會是哪一張?會配上什麼樣的文字?家長不妨帶着孩子召開家庭議事會,一起選出适合制作成家庭年度明信片的畫面,并設計配圖文字内容。和孩子一起畫、一起拍、一起制作這張年度明信片,寄給親人、朋友,分享家庭文化。
7.一份修煉計劃
作為新時代的家長,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自己的奮鬥人生稿。與其平常一個人埋頭寫,不如此次邀請你的父母和孩子參與你的新年修煉計劃。多聽聽你的父母的聲音,看看父母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孩子?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看看孩子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然後融入你的這份修煉計劃。
8.一次志願服務實踐活動
孩子成長,一定是和社會實踐和生活密切相關。家長要敢于、樂于、善于把孩子帶到社會生活裡、帶到實踐活動這所“校園”中學習、鍛煉、體驗。可以參加小區、社群或當地團委、少工委、婦聯等正式規範組織的一些活動,或相關志願服務實踐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實踐、鍛煉、服務。
9.一場感動中國故事評選活動
在辭舊迎新之際,可以在家庭裡組織一次家庭版的“2021感動中國故事”。帶着孩子回顧國家今年發生了的大事,共同選出家庭版“2021感動中國故事”的三件事。可适當進行政治啟蒙,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
10. 一張新年全家福
正月初一或除夕對于中國人有特别的寓意,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攝一張新年全家福,精心挑選場景、設計造型、安排隊形、相框等,制作成新年禮物獻給家庭的成員,開啟生龍活虎、虎年吉祥的新生活。
最後要學會和孩子的相處之道。親子相處之道就在于“五多”:多傾聽;多交流;多陪伴;多合作;多民主。此外,家長要做好示範作用, 規律作息,不過度依賴電子産品, 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遊戲,一起閱讀, 相信在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收獲一個豐富多彩有意義的寒假。
中學篇
當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星洋學校順勢推出“家庭教育微課堂”,面向學生家長,幫助學生父母或監護人确立家庭教育适合角色,合“規”合“道”,關愛成長。
那麼,直面焦慮,家長該如何做?
1.家長成為為自己賦能的父母
之前遇到的很多案例都是爸爸媽媽天天催孩子學習,然而孩子就是不想學,問爸媽有沒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甚至會楞住,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丢失了自己。你可以是不完美的家長,爆發沖突以後情感急救很重要,父母的弦不必繃得那麼緊,每個人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刻,父母對孩子發了脾氣之後,并不意味着一定會給孩子留下傷害和陰影,隻要你記得事後和孩子平心靜氣地溝通道歉,好父母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情緒,比起躲避情緒,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怎麼了解情緒、處理情緒,當情緒出現的時候如何帶着孩子,把這種失敗變成一次彼此了解的機會。堅持留出時間做自己的事,關注自己的愛好和追求,永遠不要放棄自我成長,做一個更好的家長,你就可以擁有更好的孩子,這也許就是養育孩子最動人的地方,我們在引領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在引領我們的人生。
2.家長聽見TA,了解TA,愛TA
(1)尊重孩子: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讓孩子有表達的權利是尊重的第一步。不要急着下定義,不願意做,鬧脾氣就意味着難管、不聽話嗎?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意味着不是一個好孩子嗎?先抱一抱拍一拍孩子,問問他怎麼想,發生了什麼,把精力放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上,而不是誰輸誰赢,誰對誰錯上。
(2)換位思考:當你年少的時候想做的事情有哪些呢?有時候不妨換位思考想一想,孩子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你愛做的嗎?是以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回到自己的少年時代,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愛你是共情的前提,親子同頻、同悲同喜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3.家長平等溝通、給予肯定,讓孩子覺得和自己在一起很開心。
(1)放下手機:很多家長抱怨說一放假孩子就奪回了手機的使用權,管不了,怎麼管。很簡單:約定時間,逾時則拿回不讓他玩,如果哭鬧也沒有關系,可以安撫、抱抱他,但是規則一定要樹立。當然前提是,作為家長,首先自己不要沉迷在手機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否則教育孩子的底氣從何而來?你需要起到表率作用。當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機計劃的時候也要給自己定個量并且認真履行它。
(2)一起做事情:一起看節目能讓人撇開個人情感,就節目内容本身發表觀點,達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能培養默契和協作、包容的特質。
4.家長确認孩子對世界的價值、對家庭的價值。
進入國中後不少孩子“躺平”了,為什麼呢?他們覺得世界不需要他,找不到價值,人生沒有意義,怎樣都行,是以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需要知道這個世界需要他,遇到關鍵話題時要讨論,不要回避,練習讨論,感覺自己被信任才會有安全感,價值感。坦誠,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為家庭的走向負起責任。父母總有退場的那天,合理的退場是偉大的愛,親子關系,最終都是以分離為目标的。在更大很高的視角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愛好行動對世界的價值,找一些相關的書籍、紀錄片一起看一看。
撰稿:張紫依、仇芸 稽核:心理中心 圖檔:張紫依
編輯: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