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第一个寒假该怎么过?
寒假生活已经开启,学生们都回到家庭和家长共度寒假时光。这是“双减”政策落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第一个寒假,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一次“转型和升级”。家长的观念、思维、行为和策略,直接影响孩子假期生活的品质,影响孩子成长的品质,影响家庭教育品质。家长如何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过好这个寒假呢?星洋学校心理中心在校长室的指导下,根据中小学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年龄层次,制定了两份清单,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小学篇
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构筑了中国教育的基本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是重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双向互动:以国家教育意志来规范、促进和引领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配合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家教育。其次,也是为了回归教育功能的本质: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事情,不只属于学校教师的事情。

前有“双减”政策,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与您分享下面的“三个阶段”和“十个一”行动,赋能家长,陪伴孩子过一个有质量的假期。
首先我们要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无用方为大用”,放慢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其次,寒假是让孩子保持好习惯,学习自我管理,丰富认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成长积蓄力量的好时机。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寒假,科学的假期生活规划一定不能少。寒假正是让自己成长的好机会,不妨抓紧微课程中的三个阶段制定好计划。此外假期修炼成长得要想更自然、愉快、创意,我提供以下“十个一”行动支架,希望家长过一个有质感的寒假。
1. 一份家庭新年梦想清单
2022新年之际,全家人在一起规划家庭新年梦想清单。期间,可以让孩子担任项目主持人或策划人。一份小清单,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参与感,由孩子组织、策划、实施、呈现,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个活动也能凝聚一家人的心,增进家庭成员情感,让家庭成员更有责任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2.一次特别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可以是一次骑行、一次旅行、一个实践研究、一次调查访问、观看一场戏剧、聆听一场音乐会、观看一次展览等,或因孩子在上学期间未能实现的亲子活动,皆可作为亲子活动实施项目。通过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情感,提升孩子的研究力、审美力、创新力和文化素养。
3.一次悦读沙龙
组织周围家长或家族里的家长们共读一本书、或共赏一部教育电影、或就社会某个教育现象开展一次悦读沙龙,形成家长成长“朋友圈”,促进家长自助式成长。
4.一场家风深度谈
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一定要重视“家风”这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发挥“家风”在孩子成长中的价值。可以开展亲子制家谱、讲家风故事活动、原创家风绘本、原创家风微电影等特色家庭活动,让家风在家庭成员中传承,影响孩子生命成长。
5.一本家庭年度台历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有国家的故事,小家庭有小家庭的故事,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选每月具有典型性的事作为家庭年度台历,通过这一本台历的制作,回顾家庭这一年的故事,激发家庭2022年的奋斗志气。
6.一张家庭年度明信片
一家人在2021年走完四季,如果给家庭制作一张年度明信片,会是哪一张?会配上什么样的文字?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召开家庭议事会,一起选出适合制作成家庭年度明信片的画面,并设计配图文字内容。和孩子一起画、一起拍、一起制作这张年度明信片,寄给亲人、朋友,分享家庭文化。
7.一份修炼计划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的奋斗人生稿。与其平常一个人埋头写,不如此次邀请你的父母和孩子参与你的新年修炼计划。多听听你的父母的声音,看看父母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然后融入你的这份修炼计划。
8.一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孩子成长,一定是和社会实践和生活密切相关。家长要敢于、乐于、善于把孩子带到社会生活里、带到实践活动这所“校园”中学习、锻炼、体验。可以参加小区、社区或当地团委、少工委、妇联等正式规范组织的一些活动,或相关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实践、锻炼、服务。
9.一场感动中国故事评选活动
在辞旧迎新之际,可以在家庭里组织一次家庭版的“2021感动中国故事”。带着孩子回顾国家今年发生了的大事,共同选出家庭版“2021感动中国故事”的三件事。可适当进行政治启蒙,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10. 一张新年全家福
正月初一或除夕对于中国人有特别的寓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摄一张新年全家福,精心挑选场景、设计造型、安排队形、相框等,制作成新年礼物献给家庭的成员,开启生龙活虎、虎年吉祥的新生活。
最后要学会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亲子相处之道就在于“五多”:多倾听;多交流;多陪伴;多合作;多民主。此外,家长要做好示范作用, 规律作息,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 相信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收获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寒假。
中学篇
当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星洋学校顺势推出“家庭教育微课堂”,面向学生家长,帮助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确立家庭教育适合角色,合“规”合“道”,关爱成长。
那么,直面焦虑,家长该如何做?
1.家长成为为自己赋能的父母
之前遇到的很多案例都是爸爸妈妈天天催孩子学习,然而孩子就是不想学,问爸妈有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会楞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丢失了自己。你可以是不完美的家长,爆发冲突以后情感急救很重要,父母的弦不必绷得那么紧,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刻,父母对孩子发了脾气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给孩子留下伤害和阴影,只要你记得事后和孩子平心静气地沟通道歉,好父母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情绪,比起躲避情绪,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么理解情绪、处理情绪,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如何带着孩子,把这种失败变成一次彼此理解的机会。坚持留出时间做自己的事,关注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成长,做一个更好的家长,你就可以拥有更好的孩子,这也许就是养育孩子最动人的地方,我们在引领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在引领我们的人生。
2.家长听见TA,理解TA,爱TA
(1)尊重孩子: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有表达的权利是尊重的第一步。不要急着下定义,不愿意做,闹脾气就意味着难管、不听话吗?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意味着不是一个好孩子吗?先抱一抱拍一拍孩子,问问他怎么想,发生了什么,把精力放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上,而不是谁输谁赢,谁对谁错上。
(2)换位思考:当你年少的时候想做的事情有哪些呢?有时候不妨换位思考想一想,孩子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你爱做的吗?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尝试回到自己的少年时代,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爱你是共情的前提,亲子同频、同悲同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3.家长平等沟通、给予肯定,让孩子觉得和自己在一起很开心。
(1)放下手机:很多家长抱怨说一放假孩子就夺回了手机的使用权,管不了,怎么管。很简单:约定时间,超时则拿回不让他玩,如果哭闹也没有关系,可以安抚、抱抱他,但是规则一定要树立。当然前提是,作为家长,首先自己不要沉迷在手机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否则教育孩子的底气从何而来?你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当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计划的时候也要给自己定个量并且认真履行它。
(2)一起做事情:一起看节目能让人撇开个人情感,就节目内容本身发表观点,达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能培养默契和协作、包容的特质。
4.家长确认孩子对世界的价值、对家庭的价值。
进入初中后不少孩子“躺平”了,为什么呢?他们觉得世界不需要他,找不到价值,人生没有意义,怎样都行,因此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需要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他,遇到关键话题时要讨论,不要回避,练习讨论,感觉自己被信任才会有安全感,价值感。坦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为家庭的走向负起责任。父母总有退场的那天,合理的退场是伟大的爱,亲子关系,最终都是以分离为目标的。在更大很高的视角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爱好行动对世界的价值,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纪录片一起看一看。
撰稿:张紫依、仇芸 审核:心理中心 图片:张紫依
编辑: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