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作者:星星飛翔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夜行列車》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下水道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薩拉戈薩手稿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英雄"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喬安娜修女

波蘭 波蘭電影 波蘭電影 大師

一代人

黑色選擇明

未來不會到來,也不會禮貌

20世紀90年代初,《波蘭電影之父》,戛納、威尼斯、柏林和奧斯卡的特邀嘉賓,以及三位終身成就獎得主,世界級導演安茲·瓦伊達(Andrz Vaida)突然發現自己不在畫面中。

這是他從未想過的事情。

你知道,曾經制作過《大理石人》和《鋼鐵俠》的瓦伊達,是聯合工會的鐵杆支援者。然而,波蘭變得如此獨特,以至于他驚訝于觀衆很快就抛棄了他,過去曾将他抱到祭壇上的觀衆很快變成了"群衆",不再對他的"波蘭電影學校"感興趣,這充滿了民族焦慮。美國肥皂劇、爆米花電影或電視上的色情片迅速捕捉到了它們。制作新電影?看似合理的短語"市場處于某種狀态"很容易讓他失望。

另一個故事來自米蘭昆德拉。作家唐諾在《終結》中引用了這個典故。《難以忍受的生命之輕》的主人公伊蓮娜在東歐動亂後流亡法國,20年後回到布拉格參加一個班級會議。她帶了20瓶法國紅酒。然而,她發現這讓她的老同學們很不舒服,20年來沒有人願意聽她的話。突然,一個女同學說:"我們喝捷克啤酒吧!氣氛突然變得活躍起來。最後,他們喝了她的紅酒,是為了不浪費它,也是為了享受它,但他們喝的方式和捷克啤酒一樣。伊萊恩感到沮喪的是,她被他們截肢了,首先是切斷了她20年的生命,并将她重新縫合成一個怪物。

這當然不是誰應該受到指責的問題。當聯合工會上台時,瓦伊達和伊萊恩一樣,她的行李箱裡隻有20瓶法國葡萄酒,準備"和你詳細談談過去"。他所期待的觀衆,隻是"不再提及過去"才回到他身邊。

怎麼了?有一種解釋是有道理的,包括像Vaida這樣的大藝術家也對所謂的線性時間有誤解。他們沒想到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相反,未來是不受歡迎的。它不在乎"必然性"是什麼,它告訴你,它隻是你自己理想的投射。

瓦伊達當時可能沒有意識到,20世紀下半葉波蘭電影的榮耀(主要由"波蘭電影學院"和"道德焦慮電影"組成)與某種禁忌有關。正如瓦伊達自己所說,波蘭藝術家善于用精湛的藝術隐喻來繞過審查——"波蘭電影學院"的大多數傑作都有這種禁忌、奇妙的魅力。當禁忌消失時,這種魅力就會消失,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羅德電影學院對波蘭來說是一個幸運的

最近在上海舉辦的"波蘭電影學院"大師展,可謂是一部精雕細琢的電影,我們對此也能深有感觸。波蘭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知識分子對文化的重視,以及此時此地電影文化的特殊性,是波蘭電影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這與羅德電影學院有關。波蘭有幸擁有一所由真正的知識分子、教育家、思想家組成的電影學院,而不是各種機會主義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影制作人對20世紀下半葉及以後波蘭文化史的貢獻已經超越了時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電影并不突出。1945年,一群業餘電影制作人(包括Yerzh Toepuriz,Wanda Yakubovska,Alexander Ford等)不僅重建了戰後波蘭電影業,更重要的是在工業城市羅得島建立了電影學院。奇妙的是,官方對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承諾歸功于列甯的名言,即建立一所培養宣傳幹部的學校("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電影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但它的老師把世界級電影藝術家和制片人的發展放在了第一位。特别是,校長Yerzy Toepuriz将電影視為真正的藝術,告訴學生波蘭電影是歐洲電影藝術的一部分,但他的學校是開放和包容的。在羅得島,稍微偏離了政治中心,電影學院創造了一個美妙的機場。學院培養的藝術家具有知識分子的性格,當然包括從美術學院轉學的Vaida。

瓦伊達和波蘭電影學院

展覽"一代"和"下水道"是瓦伊達的早期代表以及他在電影界的精彩亮相。很明顯,"一代"具有意大利霓虹主義的陰影,而"下水道"則具有存在主義哲學的色彩。

《一代》是瓦伊達的第一部官方電影,被認為是"波蘭電影學院"的開幕。這個故事就像"鋼鐵是如何制造的"(這部電影還以Juherian風格的勞工階級革命啟蒙運動為特色,由Vaida的老師Tadwush Womnitsky飾演)和"青年衛隊"(顯然是與蘇聯導演格拉西莫夫同名一起拍攝的)。故事講述了鐵路一側平民區的青年因為朋友撿到德軍運煤的火車被殺,在啟蒙和上司的抵抗組織下,從自發到覺悟,德國人開始戰鬥。雖然它看起來與其他革命故事沒有太大差別,但它仍然是"新的",作為羅德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這部電影預示着新的"一代"。它不僅用新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個革命性主題的故事,而且還通過電影在新一代的年輕波蘭人中達成了"共識"。這種共識不僅與過去波蘭電影的語言有很大不同,而且表達了"給殘酷的青春",展現出一種清新、嶄新的現實主義風格,樹立了具有國際審美意識标準的新一代年輕人。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共識中有一種微妙的感覺,即不同于傳統的革命叙事的蘇聯電影,而是将人性的探索、人的自由和困境的讨論推向極緻,即蘇聯和意大利電影美學之間的選擇,從此成為"波蘭電影學派"的主要思想傾向。

《下水道》是一部為波蘭電影帶來世界聲譽的傑作,可能是瓦伊達最著名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波蘭抵抗運動華沙起義的背景下,中尉帶着一個小機關潛入下水道,與增援部隊相吻合,但增援部隊來得很慢......炸彈小隊陷入絕望,沖突和人性弱點暴露無遺,最終他們要麼自殺,要麼試圖突破并被德國人殺死,要麼被對方殺死。

下水道的空間隐喻清晰,它探讨了"絕望環境中的人性"的存在主義命題。但它帶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隐喻,即波蘭作為戰後地緣政治遊戲中的棋子,往往是一個"棄兒"。這種意識形态在他的下一本書《灰燼與鑽石》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安傑·蒙克:"英雄"的"英雄"

瓦伊達在談到他的同名同時代導演安傑·蒙克(Anjay Monk)時說:"如果他沒有過早去世(在車禍中),他會在所有電影學校教授藝術和電影。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教育家,也是我們羅德電影學院最個人化的畢業生之一。"

Monk導演的作品很少在中國展出。他的《英雄》是本次展覽中非常有價值的一次放映。孟克是猶太人,參加過華沙起義,曾在戰場上作戰。他一生中最幸存的作品是紀錄片,很少有劇情片。不難看出,他是怎麼了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尤其是羅西裡尼的《戰争》、《戰時新聞特輯》的風格,比如《藍十字上的男人》等等。

《英雄》在叙事風格上也有羅西裡尼的影子,原版短片由兩個不相關的"戰時新聞特寫"組成。但這部電影清楚地突出了波蘭電影學院在哲學探索方面的專業知識。什麼是英雄?普通人,甚至是懦夫,能成長為英雄嗎?同樣以華沙起義為背景,蒙克的電影采用了與瓦伊達截然不同的詩歌風格。他更"現實",更冷靜,有點黑暗。

它更像是一部"反英雄"電影,颠覆了某種高亢、犀利、響亮、堅硬的觀念英雄形象。每一個小人物,哪怕是一個酒鬼,都能在某種情境中成為英雄,因為人性本身也有崇高的一面。令人信服的是,作為一名戰士,孟克是這樣說的。

孟克的另一部傑作《鐵軌上的男人》(The Man on the Rail)有點像《羅森門》(Rosen Gate):一名老火車司機在鐵軌上被撞死。現場信号燈受損,懷疑是有人造成事故。老司機提前退休了,因為他不想用二等煤。對事故展開了調查,但結果卻在迪迪裡。不幸的是,這部電影沒有上映。

Yerzh Kavalelovicz:

懸疑、恐怖和隐喻

除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懸疑大師希區柯克也對波蘭電影學院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希區柯克式的(另一個是羅曼·波蘭斯基)。該節目以卡瓦列洛維奇的兩部傑作"夜行列車"和"喬安娜修女"為特色。

卡瓦萊洛維奇是亞美尼亞後裔,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村莊,那裡的大多數人口都是猶太人,也許大屠殺的記憶給他的電影帶來了心理驚悚片。奇怪的是,懸念、緊張和恐怖在卡瓦萊洛維奇的電影中經常被解讀為隐喻,這就是波蘭的"禁忌"所帶來的。

《夜行列車》開頭的奇異音樂和火車站奇異的鳥瞰圖,給人一種懸疑的氣氛。駿男美女在火車車廂裡,但兩個人不知何故顯得緊張,男人們一直戴着墨鏡,女方總是躲避什麼,直到很久以後才打破僵局。火車上有各種膚色的人,年輕夫婦,八卦的中年人,輕松的年輕女性,更不用說什麼"正面人物"了,但他們精彩紛呈,生活靈活。人與人之間似乎有一種互相謹慎的氣氛,當他們得知逃犯躲在火車上時,這種氣氛更加突出,懷疑是針對這對夫婦的,事實上,男人是因為手術失敗而懷疑生命的醫生,而因為親密關系中的僵局而避免男人糾纏的女人。最後,所有的真相都出來了,遊客們又回到了度假生活,但影片留下了很久的片後韻律,他們似乎有了一個"故事"(因為觀衆預料到有些庸俗的情節沒有發生)。

順便說一句,這個故事,換來法國或德國,意大利的背景,實際上可以建立,"别人是地獄"是現代性的症狀。但該片在網際網路上的介紹被抄襲并粘貼了一句話,"反映了社會主義波蘭時期的壓抑氣氛"。可以看出,禁忌給了它某種吸引力。

《喬安娜修女》是波蘭電影學院最著名的電影之一,也是波蘭最具争議的電影之一,教皇甚至宣布當年去電影院是有罪的。卡巴列洛維奇将他的技巧發揮到了極緻,營造了一種心理緊張和懸念的氛圍。這個故事是關于一個17世紀的黑衣僧侶,以他的安靜行為而聞名,他被送到一個臭名昭着的修道院,"驅魔人"。修道院院長喬安娜是如此美麗,以至于她聲稱自己經常依戀撒旦。前來驅魔的幾名僧侶反而是邪惡的,犯了罪,被活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個新人似乎下定了決心,但他不僅對喬安娜的撒旦着迷,而且深信不疑,而且還以上帝之愛的名義犯下了謀殺罪。僅僅看介紹就像一部Cult B級電影,但真正的藝術是你不能通過介紹或三分鐘的短視訊。上帝的愛與撒旦的愛(誘惑)之間的争鬥是宗教哲學中一個非常深刻的主題,戈達爾的父親萊昂莫漢,莫裡斯·皮亞拉的撒旦的陽光等都是這樣的傑作。也有不少影評人對卡瓦列洛維奇在這部作品中的抑郁感、克制感作為某種對現實的影射,當然也隻是看到了智慧。

Wojciech Haas:"這就像一個夢"

展覽的一個驚喜是波蘭電影制片人Wojciech Haas的"薩拉戈薩手稿"。哈斯似乎離"波蘭電影學院"有點遠,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後現代特色。他的電影真的是"夢幻般的",似乎相機鏡頭在他的潛意識中。

原始的薩拉戈薩手稿是名副其實的"上帝的工作",被認為可以與Ten Days Talk的"一千零一夜"相媲美。作者揚·波多茨基是18世紀波蘭貴族、旅行家、神學家,《薩拉戈薩手稿》是一部腦洞無限開放的作品,将魔幻、怪誕、魔幻、哥特、冒險、愛情融為一體,其小說體裁極為獨特,有點像中國古典小說《弦糖葫蘆》的結構,也像《十日談》,大家都在講一個小故事, 每個人都被别人告訴。如此複雜的小說,全世界的導演都隻能拍哈斯。六個大主題下的無數小主題,環形連接配接的鑲嵌物,實際上是無窮無盡的觀看 - 甚至驕傲的布努埃爾說這是他唯一看過三次的電影。

1965年通常被認為是"波蘭電影學院"的終結。然而,波蘭電影的優良傳統并沒有結束,它在1970年代以一部更強大的"道德焦慮電影"再次赢得了世界的關注,又一代人到來了,他們也是羅德電影學院培養的藝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