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不知道大家的家族群、親友群、業主群之類的,有沒有收到過這樣的視訊——
内容大概是說,今年的2月1日恰逢正月初一,且月内有春節、元宵、情人節、立春、雨水五大節日,寓意五谷豐登,又是中華曆史上數字2最多的,寓意好事成雙……轉發出去,全家福氣多多之類的。
這種号稱一輩子都遇不到幾次、甚至是中國曆史上都輪不到幾次的“二月”,在這短短幾年裡,我已經見過好多次了……
△ 相關截圖
唉,我掐指一算,這裡有耶稣他老人家的一半功勞啊,畢竟如果沒有公元紀年,上面的福氣大概會少一大半。是以,沒事先拜拜耶稣,他是親友群裡絕大多數與曆法有關的福氣轉發視訊的奠基神啊!
我看到的那個視訊說,這樣的日子不會在我們生命裡出現第二次,因為每626年才會有一次(另外一個更常見的說法是“823年”)。我也不知道這個626或823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但如果說的是2月1日逢正月初一,那隻需要十九年就夠了。
大家可以翻一下2003年與2041年的萬年曆,看是不是也是2月1日逢正月初一?
因為但凡對中國曆法有了解,就知道中國農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方法,即十九年裡有七個年份有閏月(七個閏月),進而達成陰陽“合”曆。
#十九年七閏的基本邏輯
12個陰曆月,約354天;
一個回歸年約365天;
兩者之間有明顯內插補點。
若19個陰曆年裡添加7個陰曆月(閏月),
則基本能與19個回歸年長短持平,
△根據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科普基地配圖繪制
“十九年七閏”這個周期也被稱作“閏周”,是古人耗費了極大心血測算出來的,因為十九年這個周期相對于古人的壽命而言實在是有點長了,加上古人觀測天相的條件實在有限。即便如此,一些學者認為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開始實施“十九年七閏”的閏周了。
當然,這不是一個最精确的閏周。北涼趙使用“600年221閏”,教科書老熟人祖沖之把這個精度推到了“391年144閏”。但随着對于“回歸年”“望朔月”精度測算的不斷提高,反而導緻曆代天文學家逐漸放棄了對“閏周”的執着。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互相制約的關系,惟有閏周是人為設定出來的,而天體運動也并非一開始想象中那麼簡單。還記得那個争死明朝都沒用上的“定氣法”嗎?
#定氣法的原因
越靠近太陽時(近日點),速度就越快,
是以将一個回歸年分成24個節氣,按照時間長短分和按照角度分是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這場千年曆法争論就是,農曆具體在哪個月份設定閏月看的是節氣,古人一開始以為二十四節氣之間時間長短是一樣的,那麼設定起來會非常簡單。後來北齊張子信發現,地球公轉的速度竟然是有快慢的,即“日行春分後則遲,秋分後則速”,意味着節氣間隔時間就不一樣長了。這個發現約等于宣告“芭比Q了,曆法原來的東西都得重新算了”。原來的算法叫做“平氣法”,新的算法按照角度來,叫“定氣法”。定氣法從隋代劉焯開始使用,但直到清初的《時憲曆》才被正式采用。
#平氣法與定氣法的差別
平氣法是将回歸年的時間長度等除24,
節氣之間的時間長短一緻;
定氣法是将公轉軌道角度等除24,
靠近近日點的節氣間隔時間更短,遠日點則長。
是以,目前我們就還用“十九年七閏”的方式,由于現在有更精确的天文觀測(現行節氣以紫金山天文台頒發的《天文年曆》為準),是以就不需要擔心那麼多了。因為曆法雖然誕生于天文,但實行于生活,過分複雜的設定會影響到人們的生産生活。比如,祖沖之算出來的也并不是最精确的,更為精确的是“315年116閏”,但這麼設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太長了,就像最初發現“定氣法”一樣,制定曆法的天文學家知道這些就夠了。
對于我們來說,了解“十九年七閏”價值就是,如果發現農曆與公曆的日期有任何巧合,那麼前後推19年一般依然會有,比如19歲生日時,你就可以公曆農曆一起過了,如果你錯過了19歲,那麼還有38歲、57歲、76歲、95歲、114歲……
其實我就是想畫點圖玩玩!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标注,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檔、視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如果喜歡 記得關注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