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良成:天黑是最偉大的自然

作者:南方周末

6月17日、18日,由南方周末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全力支援,新東方公益戰略支援,中國郵政特别支援"讀書新火"校園公益講座已進入成都市謙德中學、成都市世邡天府中學、國中。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劉良成作了題為《傾聽自然之聲》的演講,發表内容如下:

劉良成:天黑是最偉大的自然

劉良成在新疆哈薩克族穆巴族自治縣的一條油菜籽溝裡。(王勝志/Instagram)

<h3>我們從未感覺過的自然</h3>

現在是8點.m,當我們從外面搬到這個演講廳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外面的世界發生。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知道 - 天黑了。天快黑了,那一刻天也黑了。

我們正處在黑暗的最宏大的本質之中。

每天都是黑暗的,每天都是明亮的,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人類是黑暗的,校園裡有一排高大的樹,樹下有草,草葉下有一隻小蟲子,我們也是天黑的。天都黑了。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雖然此時此刻我們正坐在人造大廳的透明光線中,但屋頂上方的天空和天空卻是無盡的黑暗。

它是黑暗的,大自然是如此的偉大,以至于我們忽略了它,沒有感覺到它。我們一直呼吸的空氣,我們能感覺到嗎?我們不會。

除非我們活到生命的黃昏,當我們無法呼吸時,你會發現大自然的空氣似乎稀薄而減少。其實空氣還在那裡,自然而然地經常,但是你的生活到了暮年,你不再需要那些空氣,是以它逐漸減少,我們告别了最常見的空氣,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死于老年不是很自然嗎?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心會老去時,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在大自然中,我們和一隻蟲子、一隻狗、一隻鳥在頭頂上飛行,處於同樣的本性中。我們都聲稱熱愛大自然,我們都想感受大自然,但我們真的喜歡大自然嗎?

所有人類的行為都告訴我們,人不喜歡大自然。

如果蚊子嗡嗡作響,飛進教室,飛進你的耳朵,你會有什麼反應?蚊子不是天生的嗎?這是野生動物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在人類居住的城市中生存的生物之一。當它唱出一首美妙的歌,在我們眼前飛來飛去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把它打死。當我們射殺蚊子時,我們實際上遠離自然。我們說我們熱愛自然,但我們選擇性地接受自然的一部分,并将更多和更豐富的自然視為我們的敵人,視為我們可以随意練習的對象。

當我們說"自然"時,自然就在我們對面,自然從來都不是我們自己。那麼我們不是天生的嗎?我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嗎?

大自然很遙遠,在天空中,在山上,在我們不打擾的地方。我們都渴望綠色的水和綠色的山脈。綠水綠山誰的家?在草叢中,在樹木之上,是鳥類和昆蟲的家園,是食草動物的家園。這樣的家,一旦有人闖入,瞬間顯得不自然。如果我們用一隻腳下去,我們可能會被困在螞蟻窩裡;我們的破壞和對自然的主張給地球留下了傷疤。

<h3>在自然界中,"培養老年"</h3>

八年前,我在新疆無印良品縣英格堡鄉村買了一所荒廢的老學校,建了一所名為"木寶學院"的學院。我在那裡工作是為了老年學習。

劉良成:天黑是最偉大的自然

油菜花溝村。(作者/Instagram)

所謂"教性閱讀",是儒家文化創造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勞動中思考和學習。這是孔子教給我們學習的方式。孔子從不講大或小。他的學生也是技術娴熟的學生,很少有專門學習閱讀的學生。是各行各業的實踐者。學生有問題,老師回答,"兒子"的意思,就成了分析詞。這是農業教育。

古人沒有時間像我們一樣在學校學習。他們每個人都有事業謀生,閱讀隻是工作的問題,世界和生活的知識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去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世界。

至于老年,我看起來不太老,但我知道我正在變老。我希望像自然界中的樹一樣變老。

我的大學裡種滿了大樹。在城市生活了這麼多年,我感覺不到這個季節,不知道春天什麼時候來,秋天什麼時候來。但在大學裡,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春秋的腳步聲。每年八月和九月,當楊樹上的葉子從底層開始變黃時,我知道夏天即将結束,一個叫做"秋天"的季節即将到來。當樹葉向樹梢變黃,終于在秋天的風中被完全吹倒時,我知道一個秋天正在蔓延到我所居住的小村莊,我居住的廣袤的新疆,被一陣寒風吹向大地。四季轉世,如此巨大的自然存在,我們是否有感覺?誰在感覺和談論秋天?

二十多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做《一個人的村莊》。2012年,書中一篇名為《柴炜》的文章入選四川聯考語試卷。

這本書寫在一個遙遠的自然村子裡,夜夜寫,西風吹過村子,那些被風吹走的東西,很久以後又被對面的風吹回來。我寫過許多自然生長的樹。幾年後,我來到一個村莊,坐在我寫的楊樹和桉樹下。在這裡,我聽到歲月的腳步聲,感覺歲月日新月異。在學院對面的山坡上是麥田。當另一個秋天的小麥成熟時,我知道秋天即将來臨,一個男人在萬物生長的山谷裡度過了他的第一年。

這樣的自然就在我們面前,它就像一本打開的書,我們會看到誰?或者我們一直在看,但是誰看到了呢?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它?

也許心中滿是秋天的男人老了,但明年春天,一茬綠色的麥苗會讓他再次年輕。

文學是親近自然的途徑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通過文學和藝術,創造了許多方法,使我們更接近自然,進入自然,了解自然。

詩冊中有300多種動植物,每種都有名字、聲音、形态和顔色。為了了解或接近這些自然生命,古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它們起名字并給它們起名字。詩集的第一節是"光關鴿子,在河的島上"。鴿子是鳥的名字,"廣冠"是它的聲音。這是一隻叫"鴿子"、"光安"的鳥兒叽叽喳喳,走到我們面前,這是我們古老對一切事物的自然态度。

那時,我們還在大自然中,大自然與我們同在。我們給每個自然事物命名,用一個名字來稱呼它,然後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靈活地呈現一隻鳥。當我們用鴿子叫鳥時,我們知道它會了解并以哭泣回應。

在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不是我們對面的敵人,自然與我們同在,自然在我們身邊,也在我們心中。我們通過文學和藝術呈現的"自然",幾千年來一直由我們用文字培育出來,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稱呼它,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它。大自然的景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的心态。大自然已經成為我們心中最旺盛的成長。

我們讀了費伯的《昆蟲》(Insects),這是一大學學觀察筆記,我們把它當作散文來讀。但當我讀完它時,我以為它不是散文。這是一位自然界科學家的一生,有着嚴謹而詳細的觀察。盡管有細膩的觀察和語言的美感,但它仍然不是文學。為什麼不是文學?因為在費伯對所有昆蟲的觀察中,我們看不到昆蟲的眼睛,隻有費伯的眼睛在探索昆蟲的世界,沒有一個昆蟲世界回頭看我們的眼睛。

在中國文學中,人與自然是相視的。"我看到綠色的山脈很迷人,綠色的山脈也看到了我。當我們用心看自然時,大自然會以千千萬計的方式對它的景象做出反應,對它的心靈的欣賞做出反應——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我們從"詩篇"時代開始的曆史,已經傳承下來,是我們的文學、山水畫和古典音樂的脈絡。這就是我們對待自然或認識自然的方式。

通過文學和藝術,我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自然方法。這樣的方法在這個時代已經逐漸被遺忘了。

當現代作家寫到植物和動物時,他們很少提到名字。我們寫的天空飛翔都叫"鳥",但不管是麻雀還是烏鴉還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法了解這個世界。書寫地球的長度充滿了"草",曾經被我們的古人用這樣一個美麗的名字來命名那成千上萬的草,現在和我們在一起變得陌生。當我們無法呼出一種草的名字時,我們對它很陌生,我們可以享受它,我們可以聞到它,我們可以踩到它。但它是自然界的"無名之人",在這裡沒有名字。

自然科學有其一套嚴格的了解自然的方式。當我們閱讀植物書時,我們可以發現,自然界中的每一種植物都可以在一兩百個字中清晰地表達出來。但這就是一兩百字狡猾地寫成的植物是這樣的嗎?

作者說:沒有。除了對一種植物的科學認識之外,人類文獻中還有更豐富的植物。

一朵蒲公英可以用一百字的科學語言來駁斥,但是當一個作家面對一個蒲公英時,它可能不會用一百萬字寫出來,一代作家已經寫完了,另一代作家會繼續寫作。

蒲公英與傘狀種子,當它的種子被風吹起,飛向遙遠的天空時,它帶走了我們的心靈,帶走了我們的想象力。它的翅膀是我們的,它的種子是我們的,它落到陌生的地方,也是我們向往的。當又一場大風把遠處的蒲公英種子吹回來,落回蒲公英根下,第二年又出來了,你可以想象一棵草對我們心是多麼的豐富,這是文學中的植物,文學中的動物。

中國文化的"自然在心中"

國小裡每個人都學會了"一天中的一天,下午,汗水滴落在土壤上"。誰知道中國菜的盤子,糧食很硬。這是唐詩中最簡單、最簡單的一首詩,可以淹沒在唐代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的衆多詩中,不被發現,不可讀。然而,從這首詩中獲得的尊重超越了整首唐詩,這首詩被幾代孩子閱讀。

劉良成:天黑是最偉大的自然

劉良成在油菜籽溝裡。(作者/Instagram)

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我們讀了什麼?這不是很自然嗎?地上的幼苗,農民頭頂的天空和太陽,種苗生長的土地,在這樣的世界裡,農民揮舞着他們的勞動,汗水滴落,收獲在盤子裡,由我們品嘗。

想想看,一千多年過去了,這首詩中描述的一切都完全存在,我們讀起來就像在讀今天詩人寫的一首詩一樣。詩中的天空,幼苗,甚至辛苦的鋤頭都沒有改變。盤子還是圓的,盤子裡天然是米飯或意大利面等等。此外,我們吃這道菜的勞動幾千年來一直沒有減少。隻要我們走在中國的土地上,走在鄉下,到處都能看到這首詩所描述的一切。它既田園詩般的又自然的。我們在這個偉大的自然界中,在天地之間建造了我們的農業文明。這個文明誕生于天,天是最偉大的自然。

四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談論實地的事情》,我說中國人有一個詞叫"聊天"。您想與誰交談?與神交談,而不是與人交談。我們說話的習慣是,每次說一個字,總覺得上面有一個聽衆,叫做"天"。

雖然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但我們都在地面上工作,"面對黃土,回到天空"是我們的常态。但如果這一天無濟于事,不要給一個刮風的天氣,地面上的所有工作都很忙,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要看一天的面子才能活在地上,我們要靠天空在地上工作才能收獲。

這是什麼"一天"?這是自然,也是中國人所說的"道"。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聽着天地的聲音,耳朵朝上,聽着世界上萬物的聲音。這樣的聆聽,讓我們建立了完整的中國文化風俗體系。

看看"二十四節",你會看到。這是天氣變化的節點。我們一直在觀察天空。看着天空,我們制作了一份在地面上生活和耕種的指南。看着天空,知道在地面上做什麼。這是我們的天性。

我們在大自然中的每一刻,我們的心靈都被大自然塑造了很長一段時間。擁有大自然的心,生活在大自然中,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關注自然就是關注你自己。

劉良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