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講好三線故事,傳播三線文化,弘揚三線精神。1月25日,貴州省博物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這次捐贈不同于以往的文物,而是在貴州“服役”長達50多年曆史的機床裝置。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這些裝置來自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是三線建設時期的生産裝置,包括車床、搖臂鑽、滑枕銑床等重達16噸的5台機器,是曾為大陸航空發動機制造做出貢獻的功勳紀念物。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上世紀60年代,随着三線建設的啟動,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經過近60年的建設,該企業成長為國家航空發動機制造骨幹企業,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重點企業。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作為三線建設的代表性企業,為了更好地傳承三線精神、講好三線故事,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據介紹,此次捐贈的5台裝置,均為19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援建的“高精尖”裝置,包括原聯邦德國生産的六角車床、沈陽第一機床廠生産的車床、桂林機床廠生産的滑枕銑床等,最重的達10噸。去年11月,經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同意,無償向貴州省博物館捐贈5台在貴州三線建設時期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勳生産裝置。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博物館是文物最好的歸宿,也是收藏‘三線精神’記憶的最好載體。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博物館了解當年三線建設時期老一輩的艱苦奮戰經曆,在新時代能夠不忘曆史、砥砺奮進。”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歐陽華介紹說,近年來,随着現代化機床裝置的更新換代,一些老舊裝置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此次捐贈的三線紀念物,于2019年辦理報廢手續的裝置,是根據航空發動機制造、研發、生産用到的裝置,黎陽公司遴選出比較典型的、有曆史意義的幾台來捐贈。這些裝置,見證了黎陽公司為國防裝備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作為多彩貴州的靓麗名片之一,‘三線文化’為貴州的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捐贈儀式上,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袁偉對黎陽公司捐贈表示感謝,他說,貴州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經過艱苦奮戰,取得了巨大成就,為貴州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貴州走出大山、融入全國。三線建設保留至今的衆多工業生産裝置,具有曆史、科學、社會和文化價值,不僅是貴州工業發展的曆史見證,也是大陸工業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博物館獲贈這批裝置,對傳承三線建設曆史文化、弘揚三線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以本次入藏為起點,希望更多的三線遺産進入博物館;以此為起點,更好地融入文旅發展大局,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服役”長達50多年“三線”建設紀念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王江是這批捐贈文物的“牽線”人。在他看來,此次捐贈的裝置屬于可移動紀念物,功勳裝置入藏博物館,是三線建設遺産保護利用工作的良好開端,這5台文物來到省博物館後,在保護好的同時,要将其背後的故事進行發掘和整理,彰顯曆史價值和意義,講好三線故事,弘揚三線精神。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次西部大開發,掀起了貴州曆史上繼西漢、明代之後的第三次移民浪潮,對貴州社會經濟産生了深遠影響。這段曆史應該被收藏、被銘記,而這正是博物館的職能所在。”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表示,未來,博物館将對入藏紀念物進行維修保護,厘清藏品來龍去脈,進行初步研究,并将其轉化為展覽、教育資源,提高展陳品質。以此次捐贈為契機,貴州省博物館将多管道抓好三線建設文物征集、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不斷完善服務體系,讓更多的人了解三線建設的艱苦曆程以及三線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讓三線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文、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文字編輯/陸青劍 胡銳

視覺/實習生 彭宏蘭

編審/李纓 施昱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