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三线故事,传播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1月25日,贵州省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这次捐赠不同于以往的文物,而是在贵州“服役”长达50多年历史的机床设备。
这些设备来自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设备,包括车床、摇臂钻、滑枕铣床等重达16吨的5台机器,是曾为大陆航空发动机制造做出贡献的功勋纪念物。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经过近60年的建设,该企业成长为国家航空发动机制造骨干企业,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重点企业。
作为三线建设的代表性企业,为了更好地传承三线精神、讲好三线故事,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此次捐赠的5台设备,均为19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援建的“高精尖”设备,包括原联邦德国生产的六角车床、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车床、桂林机床厂生产的滑枕铣床等,最重的达10吨。去年11月,经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同意,无偿向贵州省博物馆捐赠5台在贵州三线建设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生产设备。
“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也是收藏‘三线精神’记忆的最好载体。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博物馆了解当年三线建设时期老一辈的艰苦奋战经历,在新时代能够不忘历史、砥砺奋进。”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欧阳华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机床设备的更新换代,一些老旧设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次捐赠的三线纪念物,于2019年办理报废手续的设备,是根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发、生产用到的设备,黎阳公司遴选出比较典型的、有历史意义的几台来捐赠。这些设备,见证了黎阳公司为国防装备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作为多彩贵州的靓丽名片之一,‘三线文化’为贵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捐赠仪式上,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伟对黎阳公司捐赠表示感谢,他说,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贵州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贵州走出大山、融入全国。三线建设保留至今的众多工业生产设备,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不仅是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大陆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博物馆获赠这批设备,对传承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以本次入藏为起点,希望更多的三线遗产进入博物馆;以此为起点,更好地融入文旅发展大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贵州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江是这批捐赠文物的“牵线”人。在他看来,此次捐赠的设备属于可移动纪念物,功勋设备入藏博物馆,是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良好开端,这5台文物来到省博物馆后,在保护好的同时,要将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发掘和整理,彰显历史价值和意义,讲好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掀起了贵州历史上继西汉、明代之后的第三次移民浪潮,对贵州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段历史应该被收藏、被铭记,而这正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未来,博物馆将对入藏纪念物进行维修保护,厘清藏品来龙去脉,进行初步研究,并将其转化为展览、教育资源,提高展陈质量。以此次捐赠为契机,贵州省博物馆将多渠道抓好三线建设文物征集、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以及三线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陆青剑 胡锐
视觉/实习生 彭宏兰
编审/李缨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