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上,這位法國著名女導演憑借新作《燃燒的肖像的女人》獲得酷兒棕榈獎,成為該獎項自2010年設立以來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事實上,早在2007年憑借《水仙花》入圍了第3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獎,在電影界。導演本人作為同志者與她勵志缪斯、兩部電影的女主角的合作,相得益彰,兩人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從影片《燃燒的女人的肖像》中可以看出,在影片中這一主題影片的進展,她在影片中的女性視角展現得淋漓盡緻。講述十八世紀的禁忌戀情。

縱觀同性電影電影的曆史,傑出的都不屬于少數,《斷背山》的李安導演、《春光》的王家偉導演都是代表。但從整體上看,他們大多關注的是男人之間的感情,少描淡寫女人,少一些高分作品,可以說《燃燒的女人的肖像》的上映填補了影片在這方面同題的空白,而席琳·西安瑪也以一種溫柔細膩如此不同于他人的獨特風格,讓我們了解了同性之間不同的性張力。第一位女性酷兒,金棕榈,如何精緻而優雅地豐富畫面的性張力。
一個有意義的緩慢故事
影片是從畫家瑪麗的視角出發,利用插曲:一開始在畫藝上已經頗有成就,瑪麗看到學生們不小心翻出了老畫,她和露易絲的過去以記憶的形式慢慢展開,脈絡簡單明了。正如人們常說的:"細看真相",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并不複雜,戀愛中的人總是互相關心。
整個故事格局很小,并沒有上升到國家和曆史的高度,但導演用"肖像"元素将整個故事連接配接起來,使得它每次出現都與瑪麗和露易絲的情感進展不同,達到抒情層的漸進效果,特别感人。
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年度最美的電影",這是因為,除了畫面本身帶給觀衆的視覺體驗外,也是對"性"特殊情感的獨特描繪,這也是影片的突出特點——沒有一幀大型鏡頭能讓觀衆真正感受到兩個人之間的愛情, 導演在這裡加了一些詳細的隐喻,讓畫面中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張力有了足夠深度的内容支撐。
(1)"床戲"的轉變
片中直率鏡頭的變換可以說是影片中最成功的一次,用鏡罩在成功解決尴尬的同時反射了另一半的臉,如此象征性地向觀衆诠釋了兩個人的實體關系,含蓄卻給了觀衆更大的視覺沖擊力。
(2)"神話故事"的融合
在影片的中間,一天晚上,瑪麗、露易絲和小女仆在一張桌子上讨論了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獸人來到家裡乞求他死去的妻子複活,而衆神這樣做的唯一條件就是他們離開陰陽邊界時無法回頭。結果,很難在最後一刻制服失蹤的獸人,或者回頭,讓他已故的妻子奧雷迪克灰煙。從劇情中不難看出,他們兩人告别了露易絲,要求瑪麗回來,導演用它暗示他們和奧普斯和奧瑞迪克一樣,再也見不到對方了。
兩種暖黃色浪漫的光和色調
如果說故事緩慢而有意義的進展為電影定下了情感基調,那麼對電影基調的選擇和處理則進一步削弱了瑪麗和洛伊絲的關系,并增加了他們關系中的性張力。
影片一出,不少影評人稱贊它"如油畫一樣美麗",其原因在于,除了兩位女主角的服裝原本抄襲了18世紀的法式風格外,更多的在于導演對光影的把握已經和繪畫一樣準确,數量少,很多。
(1) 自然光
故事發生在法國的一個小島上,影片白天的戶外風光在海邊上演:柔和的陽光從大海的另一端,穿過蔚藍冰冷的大海,為這對激情戀愛的靈魂增添色彩,提升空氣中執着的品味,仿佛可以飄出螢幕, 感染了每一位觀衆。
值得詳細介紹的是,在影片結尾兩人告别時,席琳茜瑪直接"大開大",放棄了追求光影"交集"和"過渡"這種傳統效果,兩位女主角的影子直接未經處理投射在對方的臉上,黑暗的對比明顯,最終顯示出她們彼此相愛, 就像一般的影子,互相交織。
(2) 生命之光
能營造出這種暖黃色調的室内夜燭光,而白天的明亮和炎熱,夜晚的畫面更加暧昧和糾結的味道,因為整體亮度降低,人們往往會想到一些非常晦澀難懂的方面,直接觸動人類最深的情感。
影片中的瑪麗和露易絲也是如此,從他們第一次真正接受對方,當瑪麗看到露易絲在睡夢中自然地為她畫畫,洛伊絲深情地回頭看瑪麗,到目睹小女仆流産後的第一次身體接觸;到了公爵夫人回來的前一天晚上,他們兩人最後一次相親,他們的情感飛躍發生在晚上。
此外,導演對光線的運用更加細緻入微,她也用燭光作為輪廓光,因為鏡頭關閉了瑪麗和露易絲臉光的光線,這是女性細膩美感所獨有的。
三個不同的極端場景
"景深小,特寫鏡頭大",貫穿整部電影,可以說是所用的終極方法。其實并不是特寫鏡頭,因為是在描述兩位女主角之間的感情,是以推鏡頭的特寫鏡頭比較普遍。
而影片中用來解釋角色之間關系的胸前特寫鏡頭這個角色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相比于此,導演對景深的處理更加巧妙:一是選擇小景深,在最大程度上擴大空間,增加人與現實背景事物的距離, 兩人在藝術創作中相處融洽的房間重新轉型了"擴張",增強了人物的情感延伸,而這正是兩人之間情感爆發的結果。
選擇這樣的方式,讓同一畫面的情感寬容度增加,肉眼可見的性張力增強。而且,前面主人公的焦點是真實的,後方的背景是虛拟的,人物更加突出,仿佛整個世界除了兩個人在彼此的眼中,一切都不再重要。
演員的四場精彩表演
阿黛爾·漢内爾(Adele Hannell)是一位女演員,對經常關注法國電影的觀衆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她在2002年13歲時首次出演了克裡斯托弗·盧基亞(Christopher Lukia)的《魔鬼的孩子》(The Devil's Child),但随後離開了電影界多年,2007年重返導演的《水仙花》(Daffodil Blossoms)出演。
多年來,她在法國電影中享有許多最引人注目的獎項:她在2014年憑借《初戀戰士》獲得最佳女配角;2015年,阿黛爾·哈内爾(Adele Hanel)憑借《初戀戰士》(The First Love Warrior)獲得最佳女主角。
她也被稱為女權主義者,在2014年凱撒獎上,她承認戀愛了。應該說,沒有人比她的經曆和身份更适合這部電影,從她在電影中的表現來看,即使是飾演她的瑪麗的角色也說"在拍攝時沒有辦法抗拒阿黛爾的魅力"。"
縱觀整部電影,該劇的結尾對于不敢回頭看洛伊絲來說是"最高光"。
柴靜曾經說過:"看到愛情應該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态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正如世人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般都應該得到尊重,我們不能因為同性感情而對主流報出來的恐懼和歧視。
正如路易斯·賈内蒂(Louis Janetti)所說,這對電影人來說尤其如此:"電影不僅是娛樂,也是教育工具,通過一部電影,人們可以洞察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時空,也讓我們,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能了解人類思維的運作方式。
作為衆多電影主題之一,同性主題具有更特殊的社會現實基礎,這就要求電影從業者秉持寬容的态度,提升自己作品的可塑性和包容性,以自己的方式解釋這個問題,為社會的價值引領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