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春聯·羅馬錢

作者 | 張銘璇

春聯又叫對聯、對子,是張貼于門扇、門框的聯語,其源來自于古代之桃符、桃闆。何為“桃符”?宋呂原明《皇朝歲時雜記》釋曰:“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三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寫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

可見桃符上畫的狻猊、白澤乃是辟邪神獸,而下寫的則是辟邪神主。

宗懔《荊楚歲時記》則記:“正月一日,造桃闆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都壘,俗謂之門神。”不過桃符是插釘于門前之地上的,而桃闆才是挂釘門扉上的。

《歲時廣記》曰:“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辭,歲旦插于門左右地而釘之。”此桃梗也就是将二十多厘米長的桃木棒一劈為二,書寫上辟邪神名,插于門外的桃木橛楔而已。從上述記載來看,對聯源于桃符或桃闆僅是一種可能,桃闆畫門神像懸挂在門上,而桃符書寫文字是插在門外地上,是以二者何以合并為一,演化成對聯?

依筆者推斷:春聯源于桃符,而桃符是中國道教符箓文化的延伸,他們用一種原始漢字元号,配以道教咒語而辟邪。時至今天,民間尚有畫符辟邪的風俗。符、箓均為辟邪文,用丹砂寫于黃紙上;符是放在人身外的,而箓是焚化後由人内服的。

中國對聯應是道教符文的演化,約成于魏晉時期,及至唐宋方才風行天下。考究中國對聯則有一則故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書法絕妙,名冠古今,在當時已為時人所重,其祖籍山東瑯玡(今臨沂),本為西晉貴族,後随東晉君臣南遷,居浙江紹興,年及歲尾,自書“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的對聯,貼于大門。可由于王羲之書法出衆,時人求之不得,遂将其新年春聯趁夜從大門上浸濕揭走。

次日王羲之又寫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語南郊”對聯貼在門上。孰料黑夜又被人揭走。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王羲之無奈,直至除夕他讓下人先把紅紙貼在門上,等紅紙全部幹透以後,王羲之讓書童端出筆硯,當衆揮毫在紅紙上半部各寫了四個字,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衆人一看,都認為頗不吉利。果然晚上無人再揭。

次日元旦,衆人在登門拜年之時,王羲之當衆揮毫在“福無雙至”下面添寫了三個字“今日至”;在“禍不單行”之下添寫了三個字“昨夜行”。如此一來,這副兩年寫成的對聯便是“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衆人喝彩,連稱妙極。此乃傳說,不足為據。

或曰:對聯始于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馀慶,嘉節号長春”,是中國第一副對聯,實際上這是後人附會編造。

宋代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到了宋朝,人們過年尚是桃符新舊相換;不過對聯早已出現,如蘇轼、黃庭堅都擅寫對聯,隻是尚未時興貼在門上。

金元時期,原本用桃木畫神荼、郁壘二神像的桃符逐漸演化為書寫“神荼”、“郁壘”二神名字,蓋因古之桃符須由畫工手工繪畫門神像,許多文人僅會寫字,并不擅長繪畫,是以便把書寫二神名字代替了原來之桃符。再後來又以紅紙取代桃木。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明代,桃符改稱“春聯”并貼在門上。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倡導春聯,而且還喜歡編撰春聯,據《明詩選》記載:“太祖召陶安為學士,禦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朱元璋的倡導,春聯撰寫蔚然成風,尤其是一些著名文人成了編撰春聯的一代高手,如解缙、紀曉岚等人。朱元璋對民間普及對聯起了極大作用,當時人們都用紅紙書寫,而喪家則用白紙,次年改用綠紙或紫色紙,三年服滿再用紅紙,而寺廟寫對聯則用黃紙。由于明清時代,文化并不普及,寒微子弟上不起學,而識字、寫字的文人隻是少數,是以許多人都是請人代寫春聯,于是臘月集上又出現了一種文人代寫春聯的新職業。

《燕京歲時記》即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之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祀之後,則漸次粘挂,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筆者家父每逢春節前夕即常被人請去代寫春聯,隻是不圖潤筆,僅為幫助鄰人而已。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對聯内容無非是迎春納福、吉祥福壽等吉利詞語,諸如:福、壽、禧、财;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梅花開五福,竹葉兆三多;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田竹葉三,等等。院門内外映壁,民俗多貼“福”字,有人故意将“福”字倒貼,意即“福倒了”,有人戲稱“倒貼福字,意指沒有得到身外之福,反把自身福份倒貼進去了,其源來自傳說,實則文盲不識字,分不出福字倒正,而将“福”字貼倒。人笑其拙,方自我解嘲:“這是福到了。”如此拙劣之舉,實在令人惡心,識字文人嗤之以鼻,真真不足效颦也!福字意好,倒貼牆上,簡直是污人眼目、亵渎斯文。此則傳統對聯寫法,但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中,卻以“破四舊”為名,嚴厲禁止了傳統春聯;凡寫對聯,必須寫偉人詩詞,不管對仗不對仗;或者寫抓階級鬥争的政治口号,或者寫憶苦思甜、歌頌時政的吹捧内容。直至1976年“文革”結束以後,大陸人民才又恢複了傳統對聯,并且出現了許多自編對聯,例如山東省臨朐縣某村有人就在自家門口貼了“紅梅牡丹家中放,滌卡毛料身上穿”的對聯,可以窺見“單幹”後的農民生活比以前有了極大改善。民間貼春聯多是在除夕前三、兩日,最遲貼于除夕。

【臨朐微刊】張銘璇:春聯·羅馬錢

羅馬錢,一說叫過門錢,是用五色花箋紙剪裁而成,貼挂于門口之上,随風招展的新年飾物,臨朐方言讀“羅馬錢”。其源自于中國道教之挂符,本為鎮宅辟邪之物,後演化成福祿壽禧、人财兩旺等語句的吉祥飾物。由于頗受人們喜愛,臘月集上銷路極好,花紅匠人便專門制作門箋,其法乃将五色紙或單色紅紙疊好,每二十張一搭,五搭為一绫,用刀、鑿镂空刻字,并留有連手紙邊,内襯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下裁燕尾紋等。本是一張辟邪符,後人對符文的讀音、涵義失傳了解讀,便認為是“羅馬文字”一樣晦澀難懂的外國錢,遂稱“羅馬錢”。明清時期,門箋頗為流行。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路線統治中國大陸,經常以“破四舊”、“批資本主義”為要務,集市賣門箋多被沒收,甚至撕碎。直至1980年後鼓勵人們經商,人們才公然叫賣過門箋。臨朐縣梨花埠村,明代叫梨花塢,是縣内著名的羅馬錢制作基地。

——本文原載張銘璇海岱節俗專著《齊風铎語》

張銘璇,字禦詞,筆名張未弛,臨朐人,現在臨朐縣石門坊風景區工作,是石門坊非遺項目傳承人;系山東省家譜學會會員、濰坊市作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攝影家協會會員、臨朐縣政協文史資料撰稿人;主編《濰坊旅遊系列叢書》之臨朐卷、昌邑卷、諸城卷、沂山卷、濰坊非遺卷;點校出版清光緒《臨朐縣志》。個人專著已有《臨朐名勝志》、《石門坊考》、《三皇廟志》出版,海岱節俗考證專著《齊風铎語》即将出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