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春联·罗马钱

作者 | 张铭璇

春联又叫对联、对子,是张贴于门扇、门框的联语,其源来自于古代之桃符、桃板。何为“桃符”?宋吕原明《皇朝岁时杂记》释曰:“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三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写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可见桃符上画的狻猊、白泽乃是辟邪神兽,而下写的则是辟邪神主。

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都垒,俗谓之门神。”不过桃符是插钉于门前之地上的,而桃板才是挂钉门扉上的。

《岁时广记》曰:“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此桃梗也就是将二十多厘米长的桃木棒一劈为二,书写上辟邪神名,插于门外的桃木橛楔而已。从上述记载来看,对联源于桃符或桃板仅是一种可能,桃板画门神像悬挂在门上,而桃符书写文字是插在门外地上,所以二者何以合并为一,演化成对联?

依笔者推断:春联源于桃符,而桃符是中国道教符箓文化的延伸,他们用一种原始汉字符号,配以道教咒语而辟邪。时至今天,民间尚有画符辟邪的风俗。符、箓均为辟邪文,用丹砂写于黄纸上;符是放在人身外的,而箓是焚化后由人内服的。

中国对联应是道教符文的演化,约成于魏晋时期,及至唐宋方才风行天下。考究中国对联则有一则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绝妙,名冠古今,在当时已为时人所重,其祖籍山东瑯玡(今临沂),本为西晋贵族,后随东晋君臣南迁,居浙江绍兴,年及岁尾,自书“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贴于大门。可由于王羲之书法出众,时人求之不得,遂将其新年春联趁夜从大门上浸湿揭走。

次日王羲之又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对联贴在门上。孰料黑夜又被人揭走。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王羲之无奈,直至除夕他让下人先把红纸贴在门上,等红纸全部干透以后,王羲之让书童端出笔砚,当众挥毫在红纸上半部各写了四个字,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众人一看,都认为颇不吉利。果然晚上无人再揭。

次日元旦,众人在登门拜年之时,王羲之当众挥毫在“福无双至”下面添写了三个字“今日至”;在“祸不单行”之下添写了三个字“昨夜行”。如此一来,这副两年写成的对联便是“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喝彩,连称妙极。此乃传说,不足为据。

或曰:对联始于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第一副对联,实际上这是后人附会编造。

宋代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到了宋朝,人们过年尚是桃符新旧相换;不过对联早已出现,如苏轼、黄庭坚都擅写对联,只是尚未时兴贴在门上。

金元时期,原本用桃木画神荼、郁垒二神像的桃符逐渐演化为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盖因古之桃符须由画工手工绘画门神像,许多文人仅会写字,并不擅长绘画,所以便把书写二神名字代替了原来之桃符。再后来又以红纸取代桃木。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明代,桃符改称“春联”并贴在门上。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倡导春联,而且还喜欢编撰春联,据《明诗选》记载:“太祖召陶安为学士,御制门帖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朱元璋的倡导,春联撰写蔚然成风,尤其是一些著名文人成了编撰春联的一代高手,如解缙、纪晓岚等人。朱元璋对民间普及对联起了极大作用,当时人们都用红纸书写,而丧家则用白纸,次年改用绿纸或紫色纸,三年服满再用红纸,而寺庙写对联则用黄纸。由于明清时代,文化并不普及,寒微子弟上不起学,而识字、写字的文人只是少数,所以许多人都是请人代写春联,于是腊月集上又出现了一种文人代写春联的新职业。

《燕京岁时记》即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之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祀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笔者家父每逢春节前夕即常被人请去代写春联,只是不图润笔,仅为帮助邻人而已。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对联内容无非是迎春纳福、吉祥福寿等吉利词语,诸如:福、寿、禧、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梅花开五福,竹叶兆三多;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等等。院门内外映壁,民俗多贴“福”字,有人故意将“福”字倒贴,意即“福倒了”,有人戏称“倒贴福字,意指没有得到身外之福,反把自身福份倒贴进去了,其源来自传说,实则文盲不识字,分不出福字倒正,而将“福”字贴倒。人笑其拙,方自我解嘲:“这是福到了。”如此拙劣之举,实在令人恶心,识字文人嗤之以鼻,真真不足效颦也!福字意好,倒贴墙上,简直是污人眼目、亵渎斯文。此则传统对联写法,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却以“破四旧”为名,严厉禁止了传统春联;凡写对联,必须写伟人诗词,不管对仗不对仗;或者写抓阶级斗争的政治口号,或者写忆苦思甜、歌颂时政的吹捧内容。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大陆人民才又恢复了传统对联,并且出现了许多自编对联,例如山东省临朐县某村有人就在自家门口贴了“红梅牡丹家中放,涤卡毛料身上穿”的对联,可以窥见“单干”后的农民生活比以前有了极大改善。民间贴春联多是在除夕前三、两日,最迟贴于除夕。

【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联·罗马钱

罗马钱,一说叫过门钱,是用五色花笺纸剪裁而成,贴挂于门口之上,随风招展的新年饰物,临朐方言读“罗马钱”。其源自于中国道教之挂符,本为镇宅辟邪之物,后演化成福禄寿禧、人财两旺等语句的吉祥饰物。由于颇受人们喜爱,腊月集上销路极好,花红匠人便专门制作门笺,其法乃将五色纸或单色红纸叠好,每二十张一搭,五搭为一绫,用刀、凿镂空刻字,并留有连手纸边,内衬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下裁燕尾纹等。本是一张辟邪符,后人对符文的读音、涵义失传了解读,便认为是“罗马文字”一样晦涩难懂的外国钱,遂称“罗马钱”。明清时期,门笺颇为流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路线统治中国大陆,经常以“破四旧”、“批资本主义”为要务,集市卖门笺多被没收,甚至撕碎。直至1980年后鼓励人们经商,人们才公然叫卖过门笺。临朐县梨花埠村,明代叫梨花坞,是县内著名的罗马钱制作基地。

——本文原载张铭璇海岱节俗专著《齐风铎语》

张铭璇,字御词,笔名张未弛,临朐人,现在临朐县石门坊风景区工作,是石门坊非遗项目传承人;系山东省家谱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朐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人;主编《潍坊旅游系列丛书》之临朐卷、昌邑卷、诸城卷、沂山卷、潍坊非遗卷;点校出版清光绪《临朐县志》。个人专著已有《临朐名胜志》、《石门坊考》、《三皇庙志》出版,海岱节俗考证专著《齐风铎语》即将出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