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師生"莀躇"走出中國紅

中國青年報客戶新聞(周曉軒中慶報、中慶網記者王海涵王磊)"太逼真了,仿佛是一朵真正的花""這是什麼做的,沒見過這麼美的山水畫"......近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大會堂廣場前,一幅蠶藝和剪紙作品吸引了同學們入住。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用蠶制作了一幅藝術畫,以迎接國慶節。

此次"歡迎來到國慶蠶藝展"作品,由學校紡織工程與藝術學院《易.藝術"工作室的師生用蠶和剪紙技術創作完成。

起初,教官想出了一個主意——用蠶畫,慶祝祖國的誕生。這個想法被抛出,并得到了學生的積極回應。這個想法很好,但創作過程有點曲折。"帶繭的畫作很少,我們'摸河對岸的石頭'。他說。

選型、染色、拉絲、純色...每一步都需要慢慢探索。一個繭剝出十幾塊,沒有可用的工具,隻能用手撕一點點。為了使作品的色彩更飽滿,更有層次感,蠶染往往要經過很多實驗。

我們不要以為,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同學們并沒有一點抱怨,除了上課,我們都在演播室裡,"更讓我感動的是當代大學生深邃的家境。"師生創作作品40餘部,作品以革命文化、紅色元素為主線,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引導年輕學生傳承紅色基因。

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師生"莀躇"走出中國紅
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師生"莀躇"走出中國紅

另一位導師李哲說,每部作品都是在仔細檢查曆史資料,充分了解真實的曆史事件和烈士的事迹後設計和創作的。

作品《延安之歌》讓不少觀衆大吃一驚,為了創作這部作品,師生們花了将近2個月的時間。王惠君的學生說,前期回顧了大量曆史資料,心裡震撼了,創作過程是思想的洗禮。

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師生"莀躇"走出中國紅
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師生"莀躇"走出中國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