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自去年5月18日起,《e觀藏·每日一美》欄目已推出一周年,365篇江蘇省美術館館藏精品賞析每日呈現,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讀者。欄目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中國江蘇網·新江蘇用戶端雲展頻道同步推出的同時,精品内容也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中國美術頻道同步收錄。收獲點選量3200餘萬次,點贊量500餘萬次,輻射人群4000萬左右。“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傳播了藝術價值、弘揚了江蘇文化的風采,得到了業内專家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廣泛贊譽。既實作了文化加傳媒的創新探索,也進一步展示了文化藝術傳播的魅力。為了更好地推進及傳播這一文化品牌,“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中國江蘇網·新江蘇用戶端決定繼續與江蘇省美術館展開文化資源交流與合作,在今年繼續推出《e觀藏·每日一美》第二季。繼續全年365天持續推送,美在每一天!讓美的藝術形象、美的精彩瞬間、美的永恒精神來豐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讓“強富美高”新江蘇的人們從物質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斷邁進。

此音頻與南京市朗誦協會聯合制作

本期朗讀:南京傳媒學院教師 吳昌明

112

李桦《柔石像》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鄒佳睿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李桦 《柔石像》

黑白木刻

26x18cm

1962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李桦(1907-1994),廣東番禺人。1927年畢業于廣州市立美術學校,1930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在廣州組織“現代版畫會”。抗日戰争時期,随軍流轉于湘、贛一帶,發起群組織了“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等職。

此幅作品是李桦1962年為《革命烈士詩抄》所作的六幅插圖之一,此六幅作品分别表現了柔石、彭湃、李大钊、楊靖宇、鄧中夏、蔡和森六名烈士。柔石原名為趙平複,中國共産黨員,1928年到上海從事革命文學運動,曾任《語絲》編輯,并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柔石曾任執行委員、編輯部主任。1931年1月柔石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與殷夫、歐陽立安等23位同志同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犧牲後,魯迅曾寫《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難同志。

李桦的柔石像以寫實的木刻表現手法刻畫了柔石以筆作刀的堅韌氣度,以及其為革命不惜犧牲自我的愛國情懷。畫面中柔石戴着眼鏡,眉頭緊蹙,執筆書寫,背景處的圖案暗示了柔石的代表作《二月》中的情節。較之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頗具表現主義風格的版畫作品,李桦在這幅作品中展現了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更趨于寫實的創作面貌,即更多地關注于現實的場景和叙事,以大面積的黑白對比為基調,結合背景中柔石的主要作品内容,高度還原了作為作家和革命烈士雙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刻畫準确而豐滿。盡管看似文弱,但在平實的線條和黑白關系中,仍展現出柔石身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113

張辛稼《梧桐》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葉 濤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張辛稼 《梧桐》

立軸 紙本設色

131x67.5cm

1979年

題識

涼風入戶蟲聲切,斜月侵簾桐子香。年前養疴潭山,夜涼如水,有此境界,己未白露,張辛稼并記于遠香樓。

钤印

辛稼(白文)

張辛稼(1909—1991),字星階,晚号霜屋老人,江蘇蘇州人,新吳門畫派代表人物,著名近現代寫意花鳥畫家。曾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蘇州國畫院首任院長。先後參與組織娑羅畫社、中國畫研究社等藝術團體,為繁榮吳門畫派和培養藝術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辛稼自幼喜繪事,早年從師虞山陳摩,初習山水,後專攻花鳥,聲聞吳中。他所作花鳥畫,既抓形,更抓神,生機盎然,氣韻豐沛。張辛稼遍臨曆代名家佳作,細緻研習,追求筆墨韻味,勇于變革創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每年要數往光福、東山等地寫生,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對衆生萬物細微觀察,尤對群芳在陽光照耀下的斑斓色彩感受良深,萌生将明暗變化引入花鳥畫創作之意。他認為,隻要不離開中國畫筆墨的基本特征,可“自我而創,自我而變”,遂使用彩色來表現物象變化的明暗。後經大膽探索,反複實踐,淡化正常色彩,形成個性風格,創出一種别具一格的花鳥畫。

江蘇省美術館所藏《梧桐》圖軸,正是張辛稼以墨色交輝表現光影的佳作,生動描繪了月色下梧桐間螽斯嬉戲的小景。畫面中,梧桐葉片以大筆側鋒描繪,趁濕潤時中鋒勾筋,水分把控恰到好處,和雲氣氤氲共同展現出空氣的濕潤。數隻螽斯在梧桐間嬉戲,有的站枝藤,有的立樹幹,有的卧葉中,正側俯仰,各具神态。特别是螽斯的觸須、腿腳以鐵畫銀鈎般的高超線條勾勒而成,大自然的生命氣息躍然紙上。

遠景皓月當空,深淺渲染的墨色加強了天空的縱深感,近處黃葉與紫花對比,調節了畫面色調,為秋涼的環境增添暖意。行書落款俊逸潇灑,有明清帖學書風的筆迹遺韻。“涼風入戶蟲聲切,斜月侵簾桐子香”,整幅作品靈秀灑脫,氣息清朗,詩書畫意境相适,給人以回歸自然的愉悅和滿足。

114

王少陵《揚帆》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黃 峻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布面油畫

40×50cm

1932年

王少陵(1909-1989),廣東台山人,1913年移居香港,1935年與杜格靈、穆時英、陳福善等人共同成立“香港文藝協會”,同時期與徐悲鴻相識。1938年赴美進修,1947年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59年為瑞士國際藝術學會榮譽會員,1989年離世于紐約。

王少陵一生的藝術成就以油畫、水彩著稱,其風格兼具表現性和寫實性,用筆雄渾有力,線條富有生命感。他的作品内容常常兼具人文關懷,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景觀。徐悲鴻就曾贊王少陵“感足下虛懷若谷,定有大成”。

王少陵創作的作品常常顯示出傲然潔淨、不羁的氣勢,每一筆的落下之處似乎均表達着内心的铿锵之聲。江蘇省美術館所藏的油畫作品《揚帆》創作于1932年,正是作者風華正茂、發奮圖強的創作時期,在手法上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觀念,構圖奇巧平衡,色彩豐富細膩,用筆既嚴謹又輕松,自然随意中不乏精緻洗練,熟稔的技藝表達的是率真恬然的生活态度。

115

魏紫熙《明月松間照》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金穗子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98x47cm

1983年

松父老兄教正并請存念,一九八三年秋畫于南京,紫熙。

老魏(白文)、紫熙書畫(朱文)、吾師造化(朱文)

魏紫熙(1915—2002),原名顯文,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于河南開封藝術師範學校。1957年,他同傅抱石等一同籌建江蘇省國畫院,組織并參與了著名的“兩萬三千裡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魏紫熙的人物畫,人景并茂,意境深遂,用傳統沉穩厚實的線條、現代墨色并重的色塊繪畫,表現了典雅的造型,題材寓意深長,具有新意和時代氣息,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力,突破了舊人物畫技法上的局限性,重振了中國人物畫。“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是魏紫熙的創作信條。在中國畫發展的道路上,他一面繼承傳統的一切優秀成果,一面不斷地探索着中國畫前進和發展的道路,開拓中國畫發展的新天地。

“明月松間照”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魏紫熙根據詩文繪制了日落月升:月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影,照在潺潺泉水的景象。此幅作品畫家采用俯視角度,左上方以淡墨微微皴染,展現出涓涓的流水以及月色照耀下遠方的山地。畫面右側用濃墨寫意地繪出山石,壓向了整幅畫的下部。山石頂部,三棵高大的松樹橫斜而出,橫向貫穿畫面,顯得格外挺拔。清冷的月光,遒勁的松柏,給人神清氣爽之感。山中雲霧升騰,刹那美景,使人欲醉。

116

張培敦《清儀閣讀書圖》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謝 蕊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立軸 絹本設色

129×44.3cm

1842年

清儀閣讀書圖。道光二十一年壬寅冬日,客清儀閣,叔未詞丈屬,用趙承旨筆法制讀書圖。研樵張培敦,時年七十有一。

培敦(朱文)、硯樵(朱文)、飛雲閣(白文)

張培敦(1772-1846),字硯樵,室名如畫樓,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鑒藏,工書畫,善畫山水,師法文征明,筆法秀韻。間作寫生,亦有沈周、陳道複遺意。

張培敦是清代中後期的蘇州畫家,當時的蘇州人才荟萃,也是文人畫風興盛之地。從畫作左上角落款可知,此幅《清儀閣讀書圖》系張培敦為友人張廷濟(字順安,号叔未)而作,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張廷濟是清代金石學家、書法家,工詩詞,精金石考據之學,收藏鼎彜、碑版及書、畫甚多。著《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清儀閣題跋》《清儀閣印譜及詩鈔》《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等。“清儀閣”即張廷濟的齋名和收藏處所。

該作繪于1842年,時年張培敦和張廷濟都已年過古稀。在《清儀閣讀書圖》中,張培敦描繪了文人在山林掩映下的書齋生活,山間松林密茂,境界幽深。高聳的山峰以清雅的青綠設色,潺潺溪水準緩流淌,山間石徑被朦胧霧氣籠罩,若隐若現。該作構圖奇巧,山間書屋中,文士側身面向觀衆,朝着庭院方向遠遠望去,好似正在回味剛剛所閱書中的内容,另一間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畫家将這份雅緻時刻記錄了下來,恰到好處地烘托了主仆隐逸山間煮茶讀書、閑逸詩意的生活。

117

林散之《黃山紀遊》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丁雅力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立軸 紙本設色

130.5×34.5cm

回首雲梯在,懸空聳鐵厓,徑疑一線仄,人怯小心乖,日月光明頂,星辰氣象台,精神換時代,紅色萬方來。黃山紀遊,林散之。

林散之印(白文) 長壽(朱文)

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縣,生于江蘇南京。原名“以霖”,号“三癡”,後改名“散之”,筆名“左耳”“江上老人”等。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初學工筆人物,自學山水,随鄉賢範培開學習書法并打下紮實的基礎。32歲受張粟庵推薦,拜黃賓虹為師,開始了耳提面命的學藝生涯。60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脫穎而出,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其糅碑入帖,厚積薄發,大器晚成,是中國當代草書藝術的集大成者。

書畫同源,林散之不僅在書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在繪畫上也有着獨特的表現力。37歲受黃賓虹“師古人,更宜師造化”的教導,開啟了影響其一生的萬裡之行。在名山大川中體驗方法,尋覓新意,推進自己對傳統文化、自然和人生的了解,尤對山川景色、風雲氣象變化之靈韻深得感情。這對其詩、書、畫高逸格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賦予其筆墨獨有的文化内涵。

此幅《黃山紀遊》是林散之的寫生之作,描繪了黃山主峰光明頂的煙雲景色。山景的構圖像瀑布一樣傾瀉而出,規整中又透露着一股恣意而出的靈潤之意。用筆上,水墨竭盡幹濕,濃淡互動變化,讓煙雲之氣更為豐富。山脈松柏之表現,黑黑白白,虛實相生,也滲透其書法之章法,有着獨特的個性趣味。左上林散之作詩為題,正是其晚年自謂“詩第一,畫次之,書第三”的反襯,可見其“學人”之素養。

118

吳俊發《豐收歌兒載不完》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邢思東

音頻版丨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12-118)

水印木刻

38.5×23cm

吳俊發(1927-2019),出生于江西廣豐,原名翁元法,畢業于江蘇丹陽正則藝專,擅長版畫、水墨畫。曆任中國美協江蘇分會籌委會委員,江蘇省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省版畫家協會會長,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吳俊發1943年開始從事木刻創作活動,1946年加入中華全國木刻協會。1947年為《正報》主編《詩與木刻》《九月》等副刊。1953年至部隊文工團從事專業美術創作。代表作品有《方志敏》《一片新綠》《農具廠爐間》《北鬥》《黃河古道》等。

《豐收歌兒載不完》是水印木刻作品,描繪了豐收時節的場景。畫面由遠及近,以曲線貫穿構圖,巧妙地把視線的動态表現出來。遠景船隻由小漸大,中景水波由疏漸密、由遠及近,近景石頭錯落疊加,與水紋相連接配接,推進畫面的空間感,使得小幅畫作展現出了大場景。

作者沒有直接描繪豐收喜悅,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借助兒童的視角描繪滿載而歸:兒童翹首期盼,滿載的大船漸行漸近,都透露出對豐收到來的喜悅。畫面簡潔而精煉,寥寥數刀,恰表江水範範,江邊石頭上兩小兒一站一坐,一名仰首祈盼,一名遠觀靜坐,仿佛聽到他們正歡唱兒歌等收獲者歸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