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自去年5月18日起,《e观藏·每日一美》栏目已推出一周年,365篇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赏析每日呈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读者。栏目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云展频道同步推出的同时,精品内容也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美术频道同步收录。收获点击量3200余万次,点赞量500余万次,辐射人群4000万左右。“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传播了艺术价值、弘扬了江苏文化的风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既实现了文化加传媒的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展示了文化艺术传播的魅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及传播这一文化品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决定继续与江苏省美术馆展开文化资源交流与合作,在今年继续推出《e观藏·每日一美》第二季。继续全年365天持续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传媒学院教师 吴昌明

112

李桦《柔石像》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邹佳睿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李桦 《柔石像》

黑白木刻

26x18cm

196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李桦(1907-1994),广东番禺人。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抗日战争时期,随军流转于湘、赣一带,发起和组织了“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

此幅作品是李桦1962年为《革命烈士诗抄》所作的六幅插图之一,此六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柔石、彭湃、李大钊、杨靖宇、邓中夏、蔡和森六名烈士。柔石原名为赵平复,中国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1931年1月柔石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23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

李桦的柔石像以写实的木刻表现手法刻画了柔石以笔作刀的坚韧气度,以及其为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爱国情怀。画面中柔石戴着眼镜,眉头紧蹙,执笔书写,背景处的图案暗示了柔石的代表作《二月》中的情节。较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表现主义风格的版画作品,李桦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更趋于写实的创作面貌,即更多地关注于现实的场景和叙事,以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为基调,结合背景中柔石的主要作品内容,高度还原了作为作家和革命烈士双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刻画准确而丰满。尽管看似文弱,但在平实的线条和黑白关系中,仍体现出柔石身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113

张辛稼《梧桐》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叶 涛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张辛稼 《梧桐》

立轴 纸本设色

131x67.5cm

1979年

题识

凉风入户虫声切,斜月侵帘桐子香。年前养疴潭山,夜凉如水,有此境界,己未白露,张辛稼并记于远香楼。

钤印

辛稼(白文)

张辛稼(1909—1991),字星阶,晚号霜屋老人,江苏苏州人,新吴门画派代表人物,著名近现代写意花鸟画家。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先后参与组织娑罗画社、中国画研究社等艺术团体,为繁荣吴门画派和培养艺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辛稼自幼喜绘事,早年从师虞山陈摩,初习山水,后专攻花鸟,声闻吴中。他所作花鸟画,既抓形,更抓神,生机盎然,气韵丰沛。张辛稼遍临历代名家佳作,细致研习,追求笔墨韵味,勇于变革创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每年要数往光福、东山等地写生,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对众生万物细微观察,尤对群芳在阳光照耀下的斑斓色彩感受良深,萌生将明暗变化引入花鸟画创作之意。他认为,只要不离开中国画笔墨的基本特征,可“自我而创,自我而变”,遂使用彩色来表现物象变化的明暗。后经大胆探索,反复实践,淡化常规色彩,形成个性风格,创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花鸟画。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梧桐》图轴,正是张辛稼以墨色交辉表现光影的佳作,生动描绘了月色下梧桐间螽斯嬉戏的小景。画面中,梧桐叶片以大笔侧锋描绘,趁湿润时中锋勾筋,水分把控恰到好处,和云气氤氲共同体现出空气的湿润。数只螽斯在梧桐间嬉戏,有的站枝藤,有的立树干,有的卧叶中,正侧俯仰,各具神态。特别是螽斯的触须、腿脚以铁画银钩般的高超线条勾勒而成,大自然的生命气息跃然纸上。

远景皓月当空,深浅渲染的墨色加强了天空的纵深感,近处黄叶与紫花对比,调节了画面色调,为秋凉的环境增添暖意。行书落款俊逸潇洒,有明清帖学书风的笔迹遗韵。“凉风入户虫声切,斜月侵帘桐子香”,整幅作品灵秀洒脱,气息清朗,诗书画意境相适,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愉悦和满足。

114

王少陵《扬帆》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黄 峻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布面油画

40×50cm

1932年

王少陵(1909-1989),广东台山人,1913年移居香港,1935年与杜格灵、穆时英、陈福善等人共同成立“香港文艺协会”,同时期与徐悲鸿相识。1938年赴美进修,1947年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59年为瑞士国际艺术学会荣誉会员,1989年离世于纽约。

王少陵一生的艺术成就以油画、水彩著称,其风格兼具表现性和写实性,用笔雄浑有力,线条富有生命感。他的作品内容常常兼具人文关怀,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景观。徐悲鸿就曾赞王少陵“感足下虚怀若谷,定有大成”。

王少陵创作的作品常常显示出傲然洁净、不羁的气势,每一笔的落下之处似乎均表达着内心的铿锵之声。江苏省美术馆所藏的油画作品《扬帆》创作于1932年,正是作者风华正茂、发奋图强的创作时期,在手法上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观念,构图奇巧平衡,色彩丰富细腻,用笔既严谨又轻松,自然随意中不乏精致洗练,熟稔的技艺表达的是率真恬然的生活态度。

115

魏紫熙《明月松间照》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金穗子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98x47cm

1983年

松父老兄教正并请存念,一九八三年秋画于南京,紫熙。

老魏(白文)、紫熙书画(朱文)、吾师造化(朱文)

魏紫熙(1915—2002),原名显文,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河南开封艺术师范学校。1957年,他同傅抱石等一同筹建江苏省国画院,组织并参与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魏紫熙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遂,用传统沉稳厚实的线条、现代墨色并重的色块绘画,表现了典雅的造型,题材寓意深长,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突破了旧人物画技法上的局限性,重振了中国人物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魏紫熙的创作信条。在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他一面继承传统的一切优秀成果,一面不断地探索着中国画前进和发展的道路,开拓中国画发展的新天地。

“明月松间照”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魏紫熙根据诗文绘制了日落月升:月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影,照在潺潺泉水的景象。此幅作品画家采用俯视角度,左上方以淡墨微微皴染,体现出涓涓的流水以及月色照耀下远方的山地。画面右侧用浓墨写意地绘出山石,压向了整幅画的下部。山石顶部,三棵高大的松树横斜而出,横向贯穿画面,显得格外挺拔。清冷的月光,遒劲的松柏,给人神清气爽之感。山中云雾升腾,刹那美景,使人欲醉。

116

张培敦《清仪阁读书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谢 蕊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立轴 绢本设色

129×44.3cm

1842年

清仪阁读书图。道光二十一年壬寅冬日,客清仪阁,叔未词丈属,用赵承旨笔法制读书图。研樵张培敦,时年七十有一。

培敦(朱文)、砚樵(朱文)、飞云阁(白文)

张培敦(1772-1846),字砚樵,室名如画楼,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鉴藏,工书画,善画山水,师法文征明,笔法秀韵。间作写生,亦有沈周、陈道复遗意。

张培敦是清代中后期的苏州画家,当时的苏州人才荟萃,也是文人画风兴盛之地。从画作左上角落款可知,此幅《清仪阁读书图》系张培敦为友人张廷济(字顺安,号叔未)而作,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张廷济是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清仪阁”即张廷济的斋名和收藏处所。

该作绘于1842年,时年张培敦和张廷济都已年过古稀。在《清仪阁读书图》中,张培敦描绘了文人在山林掩映下的书斋生活,山间松林密茂,境界幽深。高耸的山峰以清雅的青绿设色,潺潺溪水平缓流淌,山间石径被朦胧雾气笼罩,若隐若现。该作构图奇巧,山间书屋中,文士侧身面向观众,朝着庭院方向远远望去,好似正在回味刚刚所阅书中的内容,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画家将这份雅致时刻记录了下来,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仆隐逸山间煮茶读书、闲逸诗意的生活。

117

林散之《黄山纪游》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丁雅力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立轴 纸本设色

130.5×34.5cm

回首云梯在,悬空耸铁厓,径疑一线仄,人怯小心乖,日月光明顶,星辰气象台,精神换时代,红色万方来。黄山纪游,林散之。

林散之印(白文) 长寿(朱文)

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南京。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笔名“左耳”“江上老人”等。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初学工笔人物,自学山水,随乡贤范培开学习书法并打下扎实的基础。32岁受张粟庵推荐,拜黄宾虹为师,开始了耳提面命的学艺生涯。60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脱颖而出,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其糅碑入帖,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是中国当代草书艺术的集大成者。

书画同源,林散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在绘画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37岁受黄宾虹“师古人,更宜师造化”的教导,开启了影响其一生的万里之行。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推进自己对传统文化、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赋予其笔墨独有的文化内涵。

此幅《黄山纪游》是林散之的写生之作,描绘了黄山主峰光明顶的烟云景色。山景的构图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规整中又透露着一股恣意而出的灵润之意。用笔上,水墨竭尽干湿,浓淡交互变化,让烟云之气更为丰富。山脉松柏之表现,黑黑白白,虚实相生,也渗透其书法之章法,有着独特的个性趣味。左上林散之作诗为题,正是其晚年自谓“诗第一,画次之,书第三”的反衬,可见其“学人”之素养。

118

吴俊发《丰收歌儿载不完》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邢思东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12-118)

水印木刻

38.5×23cm

吴俊发(1927-2019),出生于江西广丰,原名翁元法,毕业于江苏丹阳正则艺专,擅长版画、水墨画。历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筹委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版画家协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吴俊发1943年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活动,1946年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1947年为《正报》主编《诗与木刻》《九月》等副刊。1953年至部队文工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代表作品有《方志敏》《一片新绿》《农具厂炉间》《北斗》《黄河古道》等。

《丰收歌儿载不完》是水印木刻作品,描绘了丰收时节的场景。画面由远及近,以曲线贯穿构图,巧妙地把视线的动态表现出来。远景船只由小渐大,中景水波由疏渐密、由远及近,近景石头错落叠加,与水纹相连接,推进画面的空间感,使得小幅画作展现出了大场景。

作者没有直接描绘丰收喜悦,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借助儿童的视角描绘满载而归:儿童翘首期盼,满载的大船渐行渐近,都透露出对丰收到来的喜悦。画面简洁而精炼,寥寥数刀,恰表江水范范,江边石头上两小儿一站一坐,一名仰首祈盼,一名远观静坐,仿佛听到他们正欢唱儿歌等收获者归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