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更優質的聽覺體驗,晶片人很拼

為了更優質的聽覺體驗,晶片人很拼

随着TWS藍牙耳機在過去幾年中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迅速崛起,主動降噪(ANC)技術開始被人們所關注,應用範圍也日益廣泛,從耳機等單點降噪,向汽車、家居等空間降噪領域擴充。比如近日特斯拉就在其新款Model S和Model X中加載了主動降低道路噪音的功能。不過,主動降噪技術特别是三維空間降噪,在實際應用當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戰,如克服路噪、風噪等幹擾,改善消費體驗,提升市場接受度,将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單點加空間 應用領域逐漸擴張

随着生活品質的改善,人們對外部甯靜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國際衛生組織釋出的一份世界聽力報告中,聽力損傷目前正影響着全球15億人,其中4.3億人有輕/中/重度的聽力損傷。未來30年,該數字有可能增加1.5倍以上。

這是加裝主動降噪功能的TWS藍牙耳機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具備主動降噪技術的音響裝置可以幫助人們避免遭受外界的幹擾,改進聽覺享受,同時也能降低噪音對聽力的損害。根據IDC的資料,2021年TWS無線耳機的出貨量将達到3.5億副,同比增長50%左右,主動式降噪功能成為2021年的主流規格。預計2024年TWS無線耳機的市場規模将達到401.3億美元。

主動降噪技術并不僅僅局限在耳機中使用,目前已開始向汽車、家居等新領域擴充。特斯拉就在其新款Model S和Model X中,加載了主動降低道路噪音的功能。Molex莫仕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凱莉安·皮卡德表示:“随着快速向電氣化車輛過渡,降低道路噪音将變得至關重要。”涵蓋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領域,以及重型機械等非公路應用,對于降噪技術亦有興趣。就汽車降噪這一市場來看,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噪音來源主要可以分為發動引擎噪音、胎噪、路噪、風噪、空調噪聲等幾個主類。繁雜的道路噪音、風噪和汽車暖通空調噪聲,以及低頻聲音,将幹擾駕駛,增加駕駛員的負擔。采用主動降噪技術可以避免安裝昂貴且笨重的吸音材料,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此外,主動降噪技術還被應用于室内。伴随對居住要求不斷提高,針對窗外及家用電器運轉噪聲源,人們開始使用主動降噪控制室内噪聲,改善聲音環境。安聲科技CEO劉益帆表示,家電領域市場盤子足夠大、使用者基數高、行業門檻相對較低,通過讓消費者在購買家電産品的同時也能購買到新的降噪體驗,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家電領域,90%以上的噪音都來源于風與機械振動的噪音,可針對性地進行降噪産品開發。

不過,到目前為止,市場上空間降噪的應用仍然相對有限,主要落地比較成熟的也隻是在汽車上,而且還主要是聚焦于汽車引擎層面,實際應用還需進一步的探索。

底噪或風噪 現實幹擾依然頻出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資料顯示,主動降噪的原理是通過發出與噪聲相位相反,頻率、振幅相同的聲波與噪聲幹涉實作相位抵消。也就是說,相對于傳統的通過阻隔吸聲的方式實作降噪,主動降噪可以利用麥克風偵聽噪聲聲波,然後經過處理發出反向聲波,使二者在傳播過程中互相幹涉抵消,進而将噪音中和。

這一技術原理在1933年被德國實體學家Paul Lueg提出。1989年,具備相關功能的産品首次被專業音響品牌BOSE量産,第一批使用者是飛行員、機場地勤等長時間暴露在噪聲環境中的人員。2000年,主動降噪逐漸進入民用市場。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相關應用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但由于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主動降噪技術所面對的挑戰也在增多。根據ADI中國産品事業部進階市場應用經理何源的介紹,目前影響主動降噪實作的幹擾項有很多,包括底噪、風噪、沖擊爆破聲、負壓感,以及個人使用習慣、産品量産效率等。

底噪可以了解為整個系統的綜合噪聲。底噪來源于聲學器件的本底噪聲,如晶片本身的電噪聲、藍牙發射的幹擾、有線和無線器件的耦合,再加上降噪調試過程中有時會把噪聲效果突出放大。這些情況如果處理不好,都有可能造成底噪問題。當消費者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場景中打開主動降噪功能,有可能出現器件産生的噪聲比環境噪聲還大,降噪變成了增噪。

風噪也是一種常見且不易解決的問題。當使用者在戶外打開主動降噪功能時,由于有風刮進來,系統就會進行一定的處理。這些處理産生的噪聲有可能會被放大,反而變得更加刺耳。在戶外,風噪是很常見的場景,解決不好會很大程度影響使用者體驗。

主動降噪技術在空間降噪的實際應用中,效果有時也不理想。有報道反映,Model S在崎岖道路行駛中開啟主動降噪功能,車廂内的環境噪音會有所降低,但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Molex莫仕業務發展工程師Kurt Dekoski指出,基于車輛設計存在許多挑戰,每個車輛都具有不同的聲學性能,是以,降噪系統必需具備充足的适應性,針對個别車輛的聲學變化進行校準。

傳感與編解碼 晶片發揮重要作用

從主動降噪的産業鍊觀察,最底層當屬負責信号輸入輸出的傳感器,由它進行環境噪音的監測;第二層是信号處理晶片,分析噪音曲線,進行音頻的編解碼;再往上則是語義了解、智能互動的企業;最上層還有智能裝置、資料運用等相關企業。在這個鍊條上,內建電路技術發揮着重要作用。

Kurt Dekoski就表示:“在推動ANC技術繼續發展方面,晶片技術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基于加速度計設計的道路降噪(RNC)傳感器,可以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用于環境噪音的監測,以獲得更加準确有效的資料,幫助消除有害的道路噪音、風噪和汽車暖通空調噪聲及低頻聲音。“減少電子裝置延遲的技術進步,一直是其中關鍵。考慮到輪胎聲音到達駕駛員耳朵需要0.009 秒時間,是以,能夠将資料從車輪附近的傳感器傳輸到處理子產品,計算消除信号并在車廂内廣播是至關重要的。”

在談到如何解決底噪問題時,何源表示:“我們需要從最底層、最根本的地方解決底噪問題,在模拟技術方面,要采用優秀的數模-模數(ADC-DAC)器件,以降低噪聲。在數字技術方面,采用靈活的指令集,調整優化音頻路徑,從數字端降低噪聲。”一款優質的ANC裝置甚至要從系統級做起,在布闆布線的時候就要考慮避免器件間的互相幹擾。

風噪問題也可以通過硬解碼的方式解決,比如加裝硬體級别的檢測子產品,當感覺到麥克風受到外部風的沖擊時,立即開始進行動态的檢測和調整,避免噪聲的出現。這種實作方式是硬體級别的,實時性與低功耗都可以得到保證。

總之,更優質的聽覺體驗開始受到人們越來越高的關注,整個市場前景值得期待。但是,整個産業特别是空間降噪仍處于起步階段,實際應用中出現的一系列幹擾問題需要從業者一點一滴解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