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隊潰散怎麼辦?看看這位一代英主如何扭轉乾坤?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花蕊夫人《亡國叙詩》

這是昏庸無能的後蜀孟昶不戰而降後,她的寵妃花蕊面對高高在上的征服者,不卑不亢的内心寫照,也正是這番内心獨白,孟昶被人鄙視,花蕊夫人卻赢得了廣泛性的尊重。而這一幕,在近期的阿富汗似乎在輪回重演着,三十萬大軍不戰而投降,總統一溜煙躲到了國外,卻有一位女市長铿锵發聲音,我就在這兒等着,哪兒也不去!

三十萬大軍,号稱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為何會出現孟子所言“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的情況,其實,在中國古代,曾經有兩位一代英主都曾面臨這類似的這種情況,第一次短兵交接,軍隊前鋒被挫,對方勢頭正勁,己方已經出現大規模潰散的迹象。兩人在此情況下,不同的選擇和處置,卻導緻了異常迥異的結果。一位曾經的一代明君瞬間跌落神壇,身死魂滅,而另一位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卻反敗為勝,一舉奠定一代明君之尊。

軍隊潰散怎麼辦?看看這位一代英主如何扭轉乾坤?

第一位是素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的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出身邢州望族,但五代十國,到處是流離和戰亂,社會階層變遷極其迅速,柴榮出生時,早已家道中衰,為謀生投靠了姑父郭威,被收為養子,他刻苦勤奮,特别是苦練騎射之術,為補貼軍用,還曾随商人在江陵販茶,對五代的驕兵悍将,A錢腐敗,階級沖突有着深刻的了解。後來,郭威因為功高蓋主被猜忌,留在汴京城裡的家人,全部被後漢隐帝屠戮,郭威一氣之下,一不做,二不休,率軍打回了汴京,自己做皇帝,因膝下無子,特敕封柴榮為晉王,不到三年,郭威就撒手人寰,柴榮繼位。

“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平定全國”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卻很骨感,柴榮剛剛繼位,地位尚不穩固,後周都城開封,地處中原腹地的開封,本來就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遊牧騎兵隻需長驅直入,一旦頂不住,開封就很快失守,後梁,後唐,後晉等短命政權,就是毀在這一點上。柴榮想聚攏時間壯大自己,何況正在國喪之期,但此時早已不是春秋義戰“鄰有喪,不征伐”,此時是黑暗無邊的五代十國之期,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常态。于是探聽到風聲的北漢,立刻聯絡契丹,大舉進攻尚在襁褓之中的後周。

面對契丹和占據太原的北漢聯軍,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後周都沒明顯優勢,前線關隘的守衛,一觸即潰,汴京城内更是一日三驚吓,風聲鶴唳,不少人甚至都做好了再次改朝換代的準備,反正長樂老馮道做了最好的示範。北漢主劉崇大喜過往,甩來協同作戰的契丹騎兵,長驅潞州。柴榮聞訊,力排衆議,決議親征。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

軍隊潰散怎麼辦?看看這位一代英主如何扭轉乾坤?

柴榮終于明白了,後漢的軍隊,為何屢戰屢敗了,原來是輸怕了,那些領兵之将,面對勢如破竹的北漢騎兵,猶如老鼠畏貓繞着走,丢盔棄甲跑的比誰都快。面對這種情況,柴榮霍的一下跨上戰馬,捧上大刀,帶上自己的親兵,照着那些臨陣脫逃的人,一頓砍殺毫不留情,随後親自帶着大家向前沖。眼見柴榮如此英勇,趙匡胤,張永德等人也大受感染,怒吼一聲:”賊氣驕,力戰可破也!” 都跟着揮舞大刀長矛,沖了上去。

向前沖鋒者重重有賞賜,臨陣脫逃者,斬!真不是開玩笑,柴榮帶着趙匡胤、張永德等人,親自督戰,既猛殺北漢兵,也猛砍己方逃兵,終于穩住了頹勢。後來到大決戰,竟然發現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不但自己逃,還散布謠言,說契丹大軍來了,銳不可擋,我軍潰敗,柴榮等人又是一連砍殺數十人,并親自斬殺北漢骁将張元徽,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丢棄大量辎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打出了柴榮的威名,更樹立了他的軍威,戰後,他嚴肅追責,誰帶頭跑的?殺無赦,于是,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将士,全部被他就地正法,以儆效尤。因為柴榮明白,平時嘴皮子厲害或許沒什麼,臨戰脫逃想免死,門都沒有,同時對勇猛作戰的李重進等、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獎。此戰更讓柴榮明白,兵在精,将在勇,帥在智,不合格的全部下崗,别在軍中熬資曆混工資,也正式憑借着這一支勇猛之師,柴榮連戰皆勝利,所向披靡。

軍隊潰散怎麼辦?看看這位一代英主如何扭轉乾坤?

狹路相逢勇者勝,曾經在阏氏打敗虎狼之師的秦軍的趙國名将趙奢就曾闡述過這點。可卻有一位癡迷于“仁義”的皇帝,本有希望統一天下,再造乾坤,卻因為這點,功虧一篑,讓人歎息,他就是五胡十六國前秦的君主—符堅大帝。在素有王佐之才的王猛的協助下,前秦在北方一步步壯大,憑借着王猛堅韌無比的“猛”,一頓猛砍之下,曾經不可一世的豪強低頭了,昔日到處挑頭的草頭王頃刻間煙消雲散了。可不幸的是,王猛去世了。

符堅結集軍隊,号稱“投鞭斷流”,攻打已經倉皇南渡,偏安江左的東晉,渴望統一天下,起初都是所向披靡的,可是在淝水之地,遇到了以北方流民為基礎組建的北府兵。也正式這隻流民軍,在猛将劉牢之等人的帶領下,讓他魂斷江南,很多人都認為,淝水之戰,前秦之是以戰敗,那就是因為幾位北府兵猛将挫敗了前秦的軍威,随後東晉潛伏的間諜,大聲叫喊,秦軍敗了,導緻軍隊系統性的潰敗,其實,這是符堅自身決定的。

王猛在輔佐符堅期間,就以果斷殺伐而獲得了一個“酷官”的稱号,因為殺人過多,還曾被一些人舉報到了符堅那裡,符堅責備他,讓他行“仁義”之心,王猛的回答則是,對什麼樣人,就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否則,任何力量都會消散的。也正是王猛的雷厲風行,前秦的軍隊,才如下山猛虎,不斷掃蕩一個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敵人,逐漸蕩平北方大地。可這點,符堅卻沒有意識到,幾乎是無原則地對所有的人好,一味寬大為主,連王猛算無遺策,幾乎找不出任何破綻的“金刀計”幫他除掉慕容垂,已經快大功告成,也被他輕描淡寫一句話,放過了慕容垂,可正是此人,後來埋葬了前秦。

軍隊潰散怎麼辦?看看這位一代英主如何扭轉乾坤?

擾亂軍心打心理戰這出玩法,誰都會,可為何恰恰就是對秦軍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呢?柴榮那時樊愛能、何徽等人帶頭潰散,甚至投降,情況不是更惡劣,為何柴榮就能反敗為勝呢?不得不說,身為統帥,符堅缺乏臨陣決斷的能力,可以說他的“仁者之心“害慘了他,如果他也能如柴榮一般,猛将在前我随後,誰在嚷嚷砍了誰,誰敢後退殺了誰,鼓勵全體秦軍士兵,勇猛向前沖,而不是表露出自己都感到害怕的樣子,鹿死誰手可還真不一定,畢竟秦軍有更大的兵力優勢。

古語有雲,義不帶兵,慈不掌财!無論是阿富汗三十萬政府軍的大潰敗,還是前秦天王符堅的潰敗,可以說,曆史的經驗教訓,早積極藏在魔鬼的細節中,誰違背這個規律,徒然給曆史平添一份笑料,将傷痛留給人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