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IT小小鳥》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時候沒什麼感觸,後來聽老師說要看這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整個人都炸了。對于一個理工男,看書這種東東真的不是很适合我,我也不喜歡,但是為了完成作業,也隻好蠻寫寫咯。
《我是一隻IT小小鳥》寫的是一群IT小小鳥——來自十幾所院校,或男生,或女生;或科班,或半路轉行。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公司,或外企,或國企,或民企,老闆有土有洋,有失意,有快意;有淚水,有歡笑。在失望中追求希望,在迷茫中辨識方向。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成長故事,告訴在校的師弟師妹們:
青春太寶貴,千萬别浪費;要想不浪費,萬事早準備。
作為一個高中畢業,踏入大學沒多久的我,其實不是很懂這些,看了書的介紹也不是很懂,當初陰差陽錯的進了軟體工程這個專業,聽名字感覺挺高大上的,但是作為從小到大都沒怎麼碰電腦的我來說,這些課程充滿了挑戰,我的起點輸了他們一截,但是我起步晚,我可以用跑的。
很多人有去看這本書,我也有去看了這本書的書評,很多人看了書中的故事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最重要。然而,我覺得差別他們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興趣,而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毅力。
其實人天生就對新事物懷有好奇心,難以找出誰沒有對任何事物或領域産生過興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興趣隻能持續幾天,當遇到第一個困難,第一道坎的時候,他們就熄滅了,然而另一些人的興趣火花會變成火苗,火苗會變成火種,一直穩定的燃燒很多年。差別他們的并不是興趣的有無,而是他們的性格裡面有沒有維持興趣的火種一直燃燒下去的燃料。即使當時已經好好反思總結過自己的幾位作者,思想中仍有一些偏激的地方。 如: 蔣宇東認為女生不适合學習程式設計; 居振梁推崇有主見的學生逃課,卻沒有考慮到大部分人的毅力并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 一個人有專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個沒有多大興趣的領域也能成為專家(更何況,興趣的很大一類來源就是“我擅長做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興趣也很快會被一些冷水潑滅。
生活中的選擇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細微的選擇差異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是以我也從書中學到了一些東西,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其中這些話寫的特别有道理:
●人都渴望成長,希望能想清楚自己所走的路。
●積極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充分發揮優勢,補上短闆,堅持不懈。
●不同的知識儲備,不同的思維方式。
●精力最最充沛、時間最最富裕。
●維護正在使用中的代碼。
●内心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這裡奉勸後來人,如果能夠找到一門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直做下去吧!世界上不會有孤獨的高手,卻有一堆沒人要的半吊子。
●多向别人學習,多向前人借鑒。一個人考慮問題總有局限,多學習别人的優點,多借鑒前人的總結,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最重要的是多和别人交流,書本和網絡,都不能取代人和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
●認準了一件事情,要全力投入,甚至還要勇于放棄一些眼前利益。
●凡事有計劃,認真執行計劃,勤記錄,常總結。要把自己想學的東西、想做的事情制定出一個計劃,還要把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的感受記錄下來,要經常總結,不能虛度光陰。
●除了好好工作學習,還要學會生活。開心的生活、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都是工作學習的有力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可照搬。
一生的知識積累,自學的起碼占90%你會在這本書當中看到的一個重複出現的現象就是自學,大規模的自學,逃課自學,上網找書自學,程式員行業是最适合自學的行業,網絡是程式員的天堂,需要的資源、工具,比課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說還有一個學科,并不需要傳統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計非程式員莫屬了。作為程式員如果沒有查過wikipedia,沒有看過幾本原版電子書,沒有在國内外主要郵件清單裡面提過問題吵過架,沒有用技術部落格記錄學習的獨特體會,沒有訂閱技術牛人們的部落格,怎麼好意思說身在這個行業呢?
最後,看完了書還是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怪自己,不怪别的。這次的作業還是花了不少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