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本書是告訴大學生們“大學究竟讀什麼”,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法、奮鬥的道路,因為都是同齡人真實的故事和發自内心的聲音,很容易産生共鳴,使你頓悟。
在大學,自學成分占大多數,像易曉東所說那樣"有書和網際網路的陪伴,一點都不感到空虛"。對于他來說,學到了很多知識,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卻走了很多的彎路。因為看書太多可能淪為書呆子,上網太多也很可能成為網蟲。最沒有用的就是書呆子,也有無數陷入遊戲世界的“俠客”們。最終回到了蔣宇東所說的那樣——計院學生普遍基礎薄弱的境地。
劉未鵬說:“把一條路走深了,走透了,隻要不是一條不太靠譜的路,深入的過程總是會有很多的收獲。隻要不是太頑固,善于檢討,總有一天會逐漸意識到越來越靠譜的路”。
接下來看看:蔣宇東——報TOEFL,接觸到很多新思想,認識了很多有理想的朋友。
宋勁杉:多向别人學習,多向前人借鑒。
簡朝陽:以非常OPEN的心态分享給所有人,有任何的問題,也都會提出來,向其他同學請教。
等等,此書處處可見的思想。知識分享是最大的複用---這個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了TopLanguage讨論組,彙叢集體的智慧,惠及四方。
每個人的思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樣的每個人的思想也總是那麼的存在一點共同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經曆,都向着同一個方向奔跑,那就是真理。
一群已經畢業多年,生涯已經走上正軌的IT人,寫下自己當年的歲月往事,隻為了給像和當年的自己一樣迷茫的小小IT人一些指導。
五個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故事。他們來自不同級别的學校,來自不同條件的家庭,也都有不同的未來。但是他們卻有很多相同點。
勤奮。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書時,看到他們大學四年,都在不停的奮鬥,那種近乎瘋狂地勁頭确實很讓人感動。當說起自己的面試時,他們都是那樣的自信——面試出的題,都是XX書裡的,我早就做過——再麻煩的代碼,我也能寫好。很多人在說工作不好找,前途不好奔,但書中徐宥在自己的大四,考上了北大的研究所學生,拿到了google中國的offer,然後選擇了出國深造,同時走通三條路,不得不感到,正如他所說,書到用時,無心插柳。這都是長期的積累。
審視自我。他們都不是無頭蒼蠅,他們都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長學什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這都是審視自我的結果。聯考以後,我們所選擇的專業也許自己并不了解,甚至根本沒有什麼餘地來選擇。那麼,我們還有時間,去選擇我們未來的路。
大學和社會,差别是巨大的。學校裡,我們似乎隻用學習,不必管其他的事。其實不然,我們需要獲得更多資訊。當我們自身有着深厚的積澱,又得到了優質的資訊,我們一定會成功。那些懷才不遇的人,何嘗不是自己沒有找到讓自己閃光的機會的人呢。
再次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無論你是什麼專業,也許能看到你自己的未來。
努力吧少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