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預定填滿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你去打卡了嗎?
近日,動态記者專程到省地質博物館,這次不是打拳,是帶大家去了解一個神秘的職業,他們是數億年生命的"再造者"——化石修複者,到底是怎麼修複化石的?修複化石需要注意什麼?在這個行業工作了3年的化石修複師李周強将替我們解答。
"這是一種美妙的感覺,數億年前的生活已經在數億年後被觀衆恢複了。"李周強說。

在博物館的負一樓,有一個可以承載數億年生命的"中轉站"——化石修複室。在這裡,數億年的化石通過化石修複師的雙手呈現給觀衆。
如果要修複化石,需要在顯微鏡下觀察化石的結構和形狀,然後用氣動筆慢慢修複,剝離周圍的岩石,才能使其出現。"有時候當你遇到堅硬的化石時,七到八個小時可能隻能修複大約1厘米,"李說。
李周強,貴州地質博物館化石修複師
列入修複室的化石形态不同,年份也不同,李周強告訴記者,每一塊化石的儲存程度都大不相同,有些化石已經風化得比較脆弱,需要修複人員在較安靜的環境中專心修複,有時甚至需要戴上耳塞。此外,他需要一到兩個小時才能用顯微鏡修複化石,讓他的眼睛休息一下,避免工作中的錯誤。
李周強回憶說,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他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但一塊不到30厘米的化石就全面修複了一個月。雖然每天都在處理冰冷的化石,但在這部"枯燥"的作品中,李周強認為,傳遞數億年"生命"的感覺非常奇妙,他着迷了。
他還告訴記者,省地質博物館化石工作在興義和貴陽兩個地方,修複了20多人,現在博物館現有的化石标本約3000件,主要來自關嶺、興義等地,除了遊客參觀外,還将提供給科研機構。其中,序幕大廳展出的巨型海百合是全國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海百合化石,面積106平方米,重25噸。
省地質博物館自開放以來,每天的預留都已滿員,李周強告訴記者,随着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對化石知識的渴望正在逐漸增強,博物館還專門設立了化石科學體驗區,供遊客觀賞。
來源:貴州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