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预定填满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你去打卡了吗?
近日,动态记者专程到省地质博物馆,这次不是打拳,是带大家去了解一个神秘的职业,他们是数亿年生命的"再造者"——化石修复者,到底是怎么修复化石的?修复化石需要注意什么?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年的化石修复师李周强将替我们解答。
"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数亿年前的生活已经在数亿年后被观众恢复了。"李周强说。

在博物馆的负一楼,有一个可以承载数亿年生命的"中转站"——化石修复室。在这里,数亿年的化石通过化石修复师的双手呈现给观众。
如果要修复化石,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化石的结构和形状,然后用气动笔慢慢修复,剥离周围的岩石,才能使其出现。"有时候当你遇到坚硬的化石时,七到八个小时可能只能修复大约1厘米,"李说。
李周强,贵州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
列入修复室的化石形态不同,年份也不同,李周强告诉记者,每一块化石的保存程度都大不相同,有些化石已经风化得比较脆弱,需要修复人员在较安静的环境中专心修复,有时甚至需要戴上耳塞。此外,他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用显微镜修复化石,让他的眼睛休息一下,避免工作中的错误。
李周强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他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一块不到30厘米的化石就全面修复了一个月。虽然每天都在处理冰冷的化石,但在这部"枯燥"的作品中,李周强认为,传递数亿年"生命"的感觉非常奇妙,他着迷了。
他还告诉记者,省地质博物馆化石工作在兴义和贵阳两个地方,修复了20多人,现在博物馆现有的化石标本约3000件,主要来自关岭、兴义等地,除了游客参观外,还将提供给科研机构。其中,序幕大厅展出的巨型海百合是全国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海百合化石,面积106平方米,重25吨。
省地质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每天的预留都已满员,李周强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对化石知识的渴望正在逐渐增强,博物馆还专门设立了化石科学体验区,供游客观赏。
来源:贵州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