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以中國
2022年1月25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29家博物館舉辦的“何以中國”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幕。
展覽分為“源”“流”“彙”三個單元,三個單元下各設三節,合為“九章”,共展出珍貴文物130餘件/套,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類别(受展廳環境限制,大部分紙質和絲織類文物為複制品),包含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聲名遠播的國寶重器。

1月25日,觀衆欣賞漢代的長信宮燈。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
1月25日,觀衆欣賞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
三個單元下各設三節,合為“九章”。
第一單元“源”,分為“天地之間”“生作在茲”“啟蒙奠基”三節,從中國地理分析開篇,闡釋中華文明生産力動因,以中國獨特的物質文化,展示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制度體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由此奠基;
第二單元“流”,分為“血脈相依”“和衷共濟”“休戚與共”三節,分别闡釋中華文明通過域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與域外文明的輝映互鑒、與自然萬物的對話互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輝煌曆程;
第三單元“彙”,分為“民本邦甯”“格物維新”“彙流澄鑒”三節,分别闡釋中華民族尊仁重禮、家國一體的傳統觀念,追求極緻、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文脈綿延、文華盡彙的中國智慧,既集大成地展示中華文化優秀成果,更鮮明地揭示一切文明曆史都由人民創造、人民享有、人民傳承。
1月25日,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左)、西周時期的何尊(中)、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右)同時亮相展覽。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
1月25日,觀衆欣賞春秋時期的文物。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
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也将作為此次展覽最後一件“展品”,與文華殿展廳最後一件文物《四庫全書》(印刷品)遙相呼應。文淵閣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後收藏于此。文淵閣内一層大廳正中,懸挂着“彙流澄鑒”匾額。
由于本次展覽源起于《國家寶藏》節目中舉辦特展的創意和努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展覽的主辦機關之一,給予了此次特展大力的支援和助力。除了主展覽以外,文華殿西配殿同步展出由總台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國家寶藏·展演季》衍生聯展,展品皆是用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地方民俗為本次創演的國寶打造的12件“國寶身份證”。
在故宮文華殿舉辦“何以中國”展覽,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與蓬勃生機,據悉,全國文博系統将圍繞這一主線,舉辦系列精品展覽及相關活動,“何以中國”展覽開幕,為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02
鐘鳴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表聯展
25日下午,“鐘鳴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表聯展”釋出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該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和承德市文物局聯合主辦,将于1月26日至5月8日對外開放。展覽位于故宮博物院乾清宮東庑展廳,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展覽實行預約入場,每日限額1000人,額滿為止。
本展覽遴選故宮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具有代表性的鐘表收藏,合璧展出,其中故宮博物院參展鐘表40件,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參展鐘表20件。這些鐘表的制作年代從18世紀延續至20世紀初,不僅涵蓋了英國、法國、瑞士等西方國家的名家之作,更包括清宮做鐘處、廣州、蘇州等地的國産精品。展覽還特别将兩館所藏10對鐘表同台展出,使觀衆不僅得以領略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鐘表的多姿多彩,亦可充分了解清代宮廷鐘表收藏陳設的狀況,感覺清代宮廷時間觀念發展變化的軌迹。
此次參展的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鐘表均為該館收藏最為重要的部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随文物南遷,1956年由南京運回承德後第一次以整體面貌走出避暑山莊。展覽舉辦地點乾清宮東庑,曆史上曾經是清宮自鳴鐘處。值此2022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紫禁城和避暑山莊鐘表萃集于此,清脆的鐘聲穿越時空相遇,奏出鐘鳴盛世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