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了所謂的《2021年南海和東海制裁法》,稱将對參與所謂南海和東海争議地區相關活動的中國實體和個人實施制裁,包括當機其在美國的資産。 不允許進入美國或撤銷現有簽證。
事實上,該法案最初由美國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于2016年12月提出,并于2017年3月和2019年5月重新提出,但三次嘗試都失敗了。盧比奧在五月份第四次提出該法案,目前正由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準許。五年過去了,除了日期之外,所謂的制裁法案的内容幾乎沒有變化。

制裁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即使最終生效,也隻不過是"廢紙"。
2016年12月,盧比奧首次出台了所謂的《2016年南海和東海制裁法》,該法案除了制裁參與南海索賠的公司和個人外,還禁止美國政府釋出任何使南海和東海成為中國一部分的檔案;這些激進的措施在當時都沒有被接受,甚至美國外交官的網站也直接諷刺道:"這個提議是認真的嗎?"
華盛頓特區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雲.C認為,所謂的制裁法案最終可能會通過。
指令報告該法的現狀,并作出替代性質的修正
目前,所謂《2021年南海東海制裁條例草案》已處于"送出修正案"狀态。孫指出,該法案地位的官方描述以使用"有利"結束。"這意味着,隻要該法案被修改,它就會得到積極審議。也就是說,隻要修改後,法案的現狀得到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多數成員的支援和認可,下一步就是将法案推送到參議院投票平台進行表決。"
為什麼五年後再次提出同樣的"湯和不改變"提案,為什麼現在大多數國會議員都能接受?孫雲分析,該提案迎合了目前美國政客向拜登政府施壓。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國會兩院之間有近360項涉華和反華提案在排隊等候。孫雲認為,這符合目前美國政治中的"大氣候"。"因為有很多人認為拜登的對華政策不夠強硬,他的行為也不夠強硬,我認為這實際上是推動國會對中國采取更強硬行動的動力,"他說。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将意味着它将從政府的行政行為轉變為國會立法的法律行為,美國政府将有責任執行法律,如果不制裁與中國有關的個人和實體,不執行它将産生"非法"的效果。"
對此,全球智庫特邀研究員王一鳴進一步分析稱,盧比奧最早提出該法案是在2016年底,也就是特朗普上台後不久,但特朗普政府對美中制裁的關注點在經貿方面,而在南海問題上卻鮮有墨迹。現在拜登非常重視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但在經貿問題上卻比較冷淡。是以,白宮風向的轉變是一個重要的背景。
王一鳴指出,該法案的通過也與其在國會中反對者相對較少和利益受損有關。"例如,盧比奧現在正在推動的另一項法案是所謂的《新疆維吾爾勞動執法法案》,他将其列為頭号法案,但它現在不會在衆議院通過,因為它與新疆的太陽能電池有關,并且與拜登政府希望與中國合作的這種新能源有一定的相關性。 是以衆議院裡有一些阻力。
雖然所謂的制裁法案最終很可能會通過,但對于中方來說,它隻不過是"一張廢紙"。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副院長石玉兵認為,該法案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是國内法淩駕于國際法之上的又一例證。
首先,該法案建議,在南海的中國個人應該因島礁建設、中國移動基站建設、能源建設,甚至燈塔建設等活動而受到制裁, 史晖說。這些活動,特别是燈塔的建造,是為南中國海社群提供公共服務的産物,是在我國境内進行的。對我們合法建築活動的制裁違背了國際法規定的國家主權原則。其次,從其有争議的定義來看,它提到中國個人在南海島礁上從事此類活動,如果受到一個或多個東盟國家的抗議,這些活動将受到制裁,稱這些活動威脅到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或者東海的活動受到日本或南韓抗議活動的威脅。如果認為一些東盟國家甚至不是南中國海的沿海國家,并且與中國在島礁問題上沒有争議,這是荒謬的。
作者:王宇,深圳衛視《勝利的巅峰》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