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太空知識,尋宇宙奧秘,現在的年輕人這樣過春節

2021年,中國航天成就舉世矚目。從“天問”登火、“祝融”巡視到“羲和”探日,從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到“北京明白”,再到無數默默付出的航天人,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與此同時,《你是我的榮耀》緻敬航天夢想引爆全網,太空話題成為大衆熱點。1月25日,騰訊視訊和科技日報聯合推出“閃耀太空年”系列活動,邀請六位專家共同打造太空知識公開課,多元度展現人類逐夢太空的過程,引領年輕人感悟航天精神。

學太空知識,尋宇宙奧秘,現在的年輕人這樣過春節

據悉,此次知識公開課以專業化、多元化視角為大家揭開浩瀚太空的奧秘。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專家組成員龐之浩,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從航天技術到空間站,講述了航天事業高光背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北京天文館研究員、《天文愛好者》雜志主編朱進則重點分享了中國“天宮”空間站的觀測與拍攝,幫助普通人更好地逐夢星辰。

除了航天、天文專業技術上的科普外,此次公開課也關注到人類對星辰大海的無窮想象與好奇。科幻作家、第74屆科幻雨果獎得主、童行書院創始人郝景芳從太空探索出發,帶來一場科幻的腦洞之旅。科學聲音組織成員、騰訊視訊知識創作者吳京平圍繞載人航天,揭秘航天員不凡生活。北京天文館研究員、科普作家劉茜也以神秘的行星探索為話題,打開觀衆好奇心。

學太空知識,尋宇宙奧秘,現在的年輕人這樣過春節

龐之浩圍繞精彩紛呈的中國航天技術,從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等四個重要航天領域介紹了大陸航天技術的發展,還結合早期航天從業人員在“凍豬肉”的冷庫穿着涼鞋進行低溫試驗等案例故事,展現了航天人不畏艱苦的精神。

楊宇光認為,空間站将在人類探索太空的過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他系統介紹了國内外空間站發展曆程。對于未來空間站發展,他充滿信心,暢想未來或許能夠進行新奇又刺激的“太空旅遊”,滿足人類領略旖旎太空風光的理想。

作為資深的天文觀測愛好者,朱進在課上針對目前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空間站觀測攻略,特别展示了如何使用單反、手機等裝置搭配人造天體過境預報小程式,輕松拍攝中國空間站等人造天體。

學太空知識,尋宇宙奧秘,現在的年輕人這樣過春節

如果說硬核技術是圓夢根基,那麼科幻就是許多人夢想開始的地方。郝景芳從科幻作品中突破想象力的太空探索手段出發,通過對科幻作品中常常出現的核聚變發動機、太陽光帆、曲率引擎飛船、磁場漏鬥、時空穿越等,打開觀衆想象空間。在她看來,科幻激發想象力,帶領人類走向未來的星辰大海。

随着火星車“祝融号”的徐徐行進,行星探索的未知與神秘持續吸引着大衆關注。劉茜圍繞行星科學,以火星探索為例解析人類前往火星将面臨的輻射、醫療等問題。她表示,其它行星的研究結果将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地球的過去和未來。

吳京平則詳細講述了國内外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科普航天員素質要求及職責分類。針對最近大熱的“太空旅遊”,他也強調随着航天技術的成熟,拭目以待載人飛船的普及化。

幾位老師通過生動的案例,在趣味度與知識濃度之間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引導年輕人以探索欲、求知欲、想象力編織太空夢。

今年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年,意義非凡。提到選擇一件物品帶上太空,楊宇光和朱進選擇單反相機,希望能夠拍攝地球美好光景,郝景芳則想攜帶耳機,渴望在太空感受恢宏的交響樂。除了物品外,郝景芳和劉茜表示也想帶文房四寶“上天”,想體驗在太空寫春聯,讓中國傳統習俗走向更遠的地方。

春節期間,騰訊視訊知識頻道也将上線豐富的知識内容,如文部落客題的故宮博物院《文物賀新年》欄目、科學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公開課》、冬奧主題的《清華大學:冬奧會觀賽指南》、國家地理《5分鐘看懂冬奧會》等,陪大家開心度過“知識年”。未來,騰訊視訊将繼續堅持以優質内容、多元形式,以正能量内容與精神引導年輕人學習新知識、探索更多領域的奧秘。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斯其格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亞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