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宋紅勝 實習生 金萍

2021年底,年僅38歲的新鄉人劉玉偉迎來了一件大喜事——憑借高超的面塑技藝,入選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虎娃

虎年春節臨近,劉玉偉以“黃河虎娃”為主題,捏出了一組形态各異的“虎娃”面塑作品。老虎身上色彩斑斓,騎着老虎的福娃憨态可掬、鮮活靈動。這組平均“身高”不過5㎝的作品,很難讓人相信竟能和“面”搭上邊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作品】将民俗“捏進”面塑

“中國的‘虎文化’由來已久。以前,虎頭的形象,被做成了虎頭鞋、虎頭帽、虎頭肚兜,陪伴了無數中國人成長。”劉玉偉說,臨近虎年春節之際,他以虎頭鞋為靈感,通過揉、貼、壓、鑲等手法,将傳統“虎頭”形象與面塑技藝結合,制作出了一系列“黃河虎娃”面塑作品。“這裡面的‘福娃、祿娃、壽娃’形象均有傳統民俗的痕迹,也表達了我的新年祝福,希望大家來年福壽安康,吉慶祥和。”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圖說:劉玉偉正對“虎娃”進行細節調整

将民俗捏進面塑,劉玉偉可不是第一次幹。

3年前,為迎接狗年春節,他創作了微雕面塑作品《核桃裡的年俗》。這套作品沒有借助任何放大裝置,将微塑面人融入山核桃的一寸天地,把新鄉地區傳統年俗“捏”進了核桃殼。從“二十三祭竈官”到“十五十六趕廟會”,總共20件小巧精湛的微雕面塑作品,每一個都蘊含了不同的民族特色。

劉玉偉的微雕面塑,不僅捏進了核桃殼,還“坐”上了硬币。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在劉玉偉工作室的展架上,幾尊面塑羅漢盤坐在面值5毛的硬币上。通過放大鏡,可以清楚地看到羅漢完整的細節和逼真的面部表情。“制作面塑,講究巧、快、準、潤、炫,即設計巧妙、手法快速、制作精準、外形柔和、色彩炫麗。”劉玉偉說,為了防止面團變幹,需在幾十秒内制作一氣呵成,手不能抖動,稍有差池,便會前功盡棄。

結緣面塑20年來,劉玉偉把四大名著裡的人物形象幾乎捏了個遍。在他的摸索下,微雕面塑可以做到1厘米的大小,人物五官及手足動态也能清晰可見。

【結緣】從食雕到面塑藝術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距今已有幾千年曆史。它是以面粉為原料,調以不同色彩,憑借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形象的民間藝術。

學習面塑之前,劉玉偉是一名食品雕刻師。17歲那年,劉玉偉所在酒店的廚師長将兩名面塑藝人請去進行現場教學,本想讓廚師們借鑒面塑的技藝,不料卻讓劉玉偉從此迷上了面塑。

“食品雕刻的儲存期較短,呈現的效果常常達不到我要求的标準。”劉玉偉一狠心,辭掉了高薪的廚師工作,踏上拜師學藝的生涯。他先後拜師北京湯派傳人李學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金城為師,并成為民俗藝術家倪寶誠的關門弟子。

博采衆家之長,他在較短的時間内掌握了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要領,并通過與當地民俗、民風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面塑藝術風格。他的面塑作品具有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适合長時間儲存的特點。

在劉玉偉手裡,不論是走街串巷地賣貨郎、妙趣橫生的童子、叱咤風雲的齊天大聖還是各具神态的十八羅漢,或一颦一笑,或一怒一嗔,每一尊栩栩如生的面塑都仿佛被劉玉偉的手賦予靈魂。如今,他的十幾套作品被河南省民俗博物館永久性收藏,還先後獲得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展銀獎、河南省第一屆民間美術展一等獎等獎項。在前不久舉辦的“百工獻藝慶百年”展覽上,劉玉偉的面塑作品拿到了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的好成績。

【創新】面塑捏出“國畫風”

“我們不能一直複制、模仿古人的東西,面塑要有生命力,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劉玉偉說,在他的工作室内,陳列出來的面塑不僅有傳統的福、祿、壽、天王、仙子等形象,也有貼近當下熱點的人物形象。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新冠疫情初期,劉玉偉在沿襲傳統面塑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創作出了一系列鮮明的抗擊疫情人物形象。有拼搏在最前沿的鐘南山、奮戰在一線的醫療人員、“喊話”不讓鄉親串門的村支書等。“這既是為了記錄這段特殊的時期,同時希望通過面塑作品,緻敬一線的抗疫英雄們。”劉玉偉說。

如何讓更多人感悟到面塑的美呢?劉玉偉創新創作思路,嘗試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尋找靈感,以水墨山水為基調,将國畫中“大寫意”的風格融入面塑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劉玉偉把這種面塑風格稱為“面韻”。

面塑版的《五王醉歸圖》,是劉玉偉很為之自豪的一件作品。作品中的馬匹一體成型,采用了多色套色的技術,将多種顔色混合,不同顔色之間通過立體暈染,呈現出由内而外散發的天然之感。乘馬的人物形象十分立體,面部表情自然傳神,人物與馬匹和諧一體,是“面韻”風格的展現。

同時,劉玉偉還嘗試把面塑與國畫、油畫、書法等傳統技藝相結合,探索傳統手工藝品在新時代下的生存空間。針對面塑防水性不佳的問題,他嘗試将面塑與大漆工藝相結合,創作出來的作品防水性大大增強,并且質感更加厚重。“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創造出1+1>2的藝術作品。”劉玉偉說。

【傳承】延續面塑的“基因密碼”

延續千年的面塑藝術,在商業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傳承下去?在劉玉偉看來,面塑的“基因密碼”就是回歸兒童群體,推廣面塑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至少接觸一次面塑藝術”。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劉玉偉每周都要去校園上面塑社團課,他的學生涵蓋中國小生和大學生。為了讓更多學生對面塑産生興趣,他不斷改進适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帶領孩子們制作各類人物面塑,在課上還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很受學生們歡迎。新冠疫情前,他的工作室每月都要接待數百個前來研學的學生。

“面塑作為載體,成了情感交流的工具。在面塑課堂上,大家可以互動,還可以學禮儀、學文化,這就是開展面塑教育的意義。”劉玉偉認為,通過捏面塑,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孩子的心理問題。他稱之為“面塑心理學”,并嘗試通過一定的面塑指導制作流程,療愈問題兒童的心理。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高手在民間!非遺面塑傳承人捏出“虎娃”面塑,平均“身高”不超5厘米

“網際網路時代,商業化與藝術傳播并不沖突,前者還能對後者起到促進作用。”劉玉偉在抖音平台開通了自己的短視訊賬号“玉偉面塑”,他将《水浒傳》的内容與面塑結合,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捏面人的形式,分享傳統文化,展示捏面人的技巧方法,吸引了不少粉絲關注。通過直播,他将自己的面塑課程、面塑材料包等商品在網上進行售賣。“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将面塑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出去。”劉玉偉說。(編輯 王紅春 熊子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