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家鄉的美食是人們與家鄉相連的印記,任憑時光流轉,這種聯系都不會變淡。臨近春節,中山市三鄉鎮人張泳瑜又開始準備做茶果用的食材,逢年過節吃茶果已經成為她刻入基因的記憶。

不久前,35歲的張泳瑜成為中山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這次公布的名單中年齡較小的傳承人,更是三鄉鎮三位入選傳承人中年齡最小的,她所代表的非遺傳承項目正是跟節日飲食直接相關的習俗——中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

享受家鄉美食的人比比皆是,但把“傳承家鄉美食文化”作為專職工作來做的人并不多,張泳瑜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8年前,她辭去教師職務,投入守護家鄉飲食文化的隊伍中,幫助更多人留住兒時的味道。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張泳瑜。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守護兒時家鄉美食味道

位于中山市五桂山南麓的三鄉鎮,山清水秀,物産豐富,先民于北宋期間從福建一帶移居中山,将閩南地區的鹹茶飲食習俗帶到三鄉,同時,結合本地的實際,創制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三鄉茶果飲食消費習俗。

每年的春節等重要節日,三鄉人都會制作茶果,供奉拜祭祖先後再食用。傳統三鄉茶果的品種有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這些傳統食物也伴随着張泳瑜一路成長,為她留下關于家鄉美食的幸福回憶。

從小就跟着奶奶、媽媽做茶果的張泳瑜,對茶果有着天然的喜愛,和家人一起做茶果的時光給她留下很多溫馨的回憶。從2001年開始,她跟随媽媽開始比較正式地學習三鄉茶果制作技藝,如今已經熟練掌握濑粉、葉仔、豆撈等十多種三鄉茶果的制作技藝。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張泳瑜在茶果教育訓練班教學生。

相較于以往隻有重要節日才能吃上茶果,生活水準提升後的三鄉鎮人民平常日子裡也有茶果可以吃,但會做三鄉茶果的年輕人卻不算多。張泳瑜不止一次聽到老一輩的人說“現在都沒有多少人會做茶果”,她把這句話聽到了心裡,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當時,她的哥哥張華森已經辭職加入守護家鄉文化的隊伍中來,并做出了一些探索,如今他仍在為傳承三鄉木偶戲奔走着。在哥哥鼓勵下,張泳瑜辭去幼師的工作,加入到中山市尚古傳統文化推廣中心,開始專心傳承三鄉茶果制作技藝。

探索做茶果文創産品

在全職傳承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這條路上,張泳瑜走得并不容易,她坦言:“飲食習俗主要是通過體驗制作、品嘗等方式讓大家了解,但也要考慮到茶果的存放期限,如何把茶果更好地推廣出去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6年,三鄉鎮舉辦了手繪茶果制作流程比賽,比賽中共收到了255幅作品,最終選中了10幅作品印在三鄉鎮文旅宣傳手冊上,很多人通過這一手冊對三鄉茶果有了初步了解。

這也給了張泳瑜靈感,讓她開始把目光放在制作三鄉茶果文創産品上,不久後,帶有“苦盡甘來”(形容三丫苦糕)、“撈乜都掂”(形容豆撈)等美好寓意的三鄉茶果主題文創産品誕生了,有抽繩包、鑰匙扣、文化衫等多種産品。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茶果和茶果主題文創産品。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抽繩包裡放有制作豆撈的食材,豆撈是三鄉人大年初一必吃的食物,因為豆撈在粵語中的寓意是“有撈有撈”,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深得三鄉人民喜歡,大家把做豆撈作為祈福的一種方式。

為更好地推廣三鄉茶果飲食消費習俗,張泳瑜還深入鑽研傳統技藝,挖掘和恢複三鄉茶果的傳統制作方法。三鄉茶果中有一種叫“兼糕”的茶果,其傳統原材料植物俗稱“籬簕仔”,在當地已幾近消失。張泳瑜四處拜訪老藝人,終于在老藥農的幫助下找到了這種植物,并沿襲古法運用于茶果制作中。“籬簕仔兼糕”這一傳統味道再次回歸到人們的餐桌。

培養出18人傳承隊伍

剛開始的時候,張泳瑜主要是通過基地這一平台組織開展三鄉茶果研學活動,後來在中山市各級文化部門的支援下,她把研學活動開到了學校裡,讓更多孩子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

“這類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大家參與度很高,得到認可後,我們就更有動力做下去了。”張泳瑜說。

為了讓茶果制作方式更為人熟知,張泳瑜聯合旅遊學校中有烹饪經驗的老師、學生一起開設三鄉茶果制作教育訓練班,并設計了茶果制作方式手繪圖、推出了茶果制作的教學視訊,清晰、形象地将茶果制作全過程展示出來,當中詳細注明了每一步要怎麼做,用量是多少,可以說是“廚藝小白”都可以看着做出茶果。

張泳瑜說不少遠在海外的中山人通過教學視訊學會做茶果,還通過各種管道告訴她“家鄉的味道不能失傳”,這讓她感覺很開心。

中山非遺說|她把留住春節記憶做成事業

張泳瑜教孩子們制作茶果。

目前,她已經培養出一個18人的團隊,這些人中既有已經退休的,也有很年輕的,但大家都有一個目标——把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傳承下去。每次有活動,團隊成員都積極參與其中,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廣這一習俗。同時張泳瑜還帶領團隊走出中山,來到廣州等地做推廣,讓大家通過體驗制作的方式了解三鄉茶果。

“我們要建立文化自信,如果這些傳統的東西慢慢都消失了,我們的後輩們都沒有辦法看到它們,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盡自己努力做些事情,不要讓自己有遺憾。”張泳瑜說。

同時,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隊伍的當下,非遺中的現代元素也多起來,非遺也可以很“潮”。未來,張泳瑜希望自己能夠為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的傳承注入更多新元素,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領略這一非遺的魅力。

【采寫】苑世敏

【攝影/視訊】盧子衡

【作者】 苑世敏;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