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了吧,不做了,太麻煩了。”
“還是不吃了,太麻煩了。”
“不去了,太麻煩。”
“放棄吧,太麻煩了。”
類似的聲音,是不是很耳熟?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怕麻煩”的人?
又或者說,你是否就是一個十分怕麻煩,嫌麻煩的人?
當代成年人的集體困惑之一:
“一邊渴望走出舒适區,改變自己;一邊又害怕麻煩,懶得投入成本多加嘗試。”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是一件又一件小事,一個連接配接着一個麻煩接踵而至的。
某件事迎面而來,你不及時解決,那麼接下來這個被你忽略的小事就會被更大的麻煩代替。
大多數人并不是“怕麻煩”,而是為自己的懶惰找了個借口。
-01
怕麻煩,正是一個人的“惰性心理”
小區附近有很多家早餐店。
其中有2家,經營了20多年,生意一直很火爆,每天去吃早餐的都是一些“熟面孔”。
但是,随着這邊小區規模越來越大,周圍的早餐店也多了不少。
可是,新開的幾家店,其中有一家店,連2個月都沒撐下去。
因為這家店的主人是個年輕人,之是以幹不下去,就是早餐要起太早。
蒸水餃,要和面,發酵,包水餃,這中間的過程漫長且複雜。
而那兩家經營了20多年的店老闆,從年輕一直幹到了如今。
他們堅持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早早地就準備好一切,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步。
對比之下,一個是懶惰,一個是堅持。
後來啊,聽周圍的人說,年輕人的店之是以不幹了,就是因為“太麻煩了”。
“早起太麻煩,做早晨太麻煩,每天弄得身上都是早晨的味道太麻煩。”
其實說是麻煩,還是為自己沒能堅持下去找了個借口。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人家裡水龍頭壞了,但他又懶得打電話叫人來修,自己也不想去店裡買工具換,覺得這些都太麻煩。
于是,他就随便找了根鐵絲,用一塊布将水龍頭堵住。
能用到的時候,再把水龍頭弄開,用不到的時候,再次堵住。
有一天,這個人不在家,結果回家之後發現,屋子裡流滿了水。
因為水龍頭徹底裂開,水流不止。
直到這時他才懊惱不已,為自己當初的“敷衍”後悔。
倘若當時水龍頭壞了,他不怕麻煩,及時買工具修理,也不至于換來現在的大麻煩。
從本質上來說,怕麻煩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懶惰。
而懶惰,又分成肢體上的懶惰和精神上(思維上)的懶惰。
什麼是肢體上的懶惰?
最簡單的例子:
家人做好了飯菜,叫你起床去吃飯,你還覺得吃飯很麻煩。
别人把水果洗好了,端到你面前,你都覺得麻煩;你認為,吃水果這個動作太麻煩了。
什麼是思維上是懶惰?
明明知道放縱麻煩的行為是不好的,不對的,卻還是堅持那樣做了。
就像上面提到了“水龍頭壞掉”的例子。
他明明可以在第一時間就修好水龍頭,卻拖延到更嚴重時才去做。
這就是思維上的懶惰。
“我明白自己錯了,知道該去改變,但就是不做。”
-02
怕麻煩,是一種“思維定勢”習慣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腦常常會有兩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做出決定。一種是偷懶式思維,憑借着我們的經驗與習慣做出決定;另一種是思考型思維,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再做出決定。”
這兩種思維模式,就是怕麻煩和不怕麻煩的最明顯差別。
有些人不願意談戀愛的原因,就是怕麻煩。
他們心裡常常這樣想:
“重新認識一個人,慢慢了解,重複做上一段感情裡已經做過的事情;做到這些,還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戀愛失敗,還得再接着重複這個步驟,太麻煩了。”
你們看,當這種思維一旦産生,他們就會率先抱着“消極的心态”。
“我不行,我會失敗,是以還是别了,那麼麻煩。”
因為心态消極,是以才覺得麻煩;而總是嫌麻煩,又會助長他心中的消極心理。
這種狀态,就是典型的“偷懶型思維方式”。
你現在因為怕麻煩而停止去做的事情,将來有一天,還會變成“更大的麻煩”等着你。
比如:
一個人懶得做飯,一日三餐都是點外賣,或者去外面随便吃點。
他經常将“做飯太麻煩”挂在嘴邊。
可十年如一日這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總有一天會拖垮他的身體。
有些事情可以不去做,有些事情,卻堅決不能“怕麻煩”。
-03
該如何避免“怕麻煩”心理?
不要急着質疑結果,你隻需要去做。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嘗試去做,隻有嘗試了你才有機會成功,不願意嘗試,你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就像工作,生活,感情。
還沒開始呢,你就“嫌麻煩”放棄了,你又怎麼知道你努力一下,會不會成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其實并不難,隻是你潛意識裡的“惰性思維”讓你止步不前。
如果你願意嘗試跨出第一步,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并沒有你想象中難。
因為“萬事開頭難”,嘗試過,自然不覺得費勁。
今日話題:
你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