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因有着作為清損會代表追回國寶的“特殊經曆”,王世襄被定性為“三反”運動中要打的“大老虎”,審查一年多,雖證明了他的清白無辜,但在“取保釋放”後,故宮卻開除了他的公職。

王世襄
一門風雅,劫難兩經。
王世襄出身豪門,一門風雅,人才輩出,其高祖王慶雲、祖父王仁東皆官至高位,伯父王仁堪是光緒朝的狀元,姐夫陳寶琛為“清末帝師”,父親王繼曾曾任張之洞幕僚,後為外交大使……王門詩文風雅氣息濃厚,但在這裡面長大的王世襄,卻是個愛玩的,年紀小的時候養狗、弄鴿子、耍大鷹、捉兔,成年後玩書畫、雕塑、家具、竹刻……最終由“玩”而成“學”,成為一代收藏大家。
黃子苗先生說他是“玩物成家”,馬未都先生說他:“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于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
王世襄玩鷹,王世襄養鷹的愛好一直持續到年老。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剛從燕京大學畢業的王世襄開始與故宮結緣,在此後的十多年裡,王世襄曾兼任故宮博物館古物館科長,1951年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在被故宮開除後,他每天起早貪黑,鑽研自稱是“偏門”的學問,開始研究明清家具等收藏,“故宮博物院三反冤獄,查不出問題,取保釋放但開除公職。釋放後,我反而買得更多了。”
王世襄騎車上街買菜
又一十年,在與民間工匠探讨中,在明式家具實物、技法、文獻材料收集中,王世襄覺得自己可以安甯專研自己的“偏門”,研究自己的藏品了。可世事難料,1966年文革開始,王世襄的好友陳夢家、啟功、史樹青等相繼被抄家。
王世襄知道自己手中收藏的東西,是躲不過這場劫難,于是他向自己當時工作機關文物局文博所申請“抄家”,“自我革命”。9月份,王世襄所藏物被大批大批“抄走”,據相關登記材料知,那次共抄走古玩25676件、字畫1242件、圖書8156本。
啟功與王世襄
收藏之物:“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對于自己的收藏和研究之道,王世襄曾總結道:“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能力所限,對這些都不敢問津。隻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于攤肆,訪尋于舊人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但是這樣一個“沒有收藏”的人,其涉足的個個收藏領域都建構了豐富的收藏,家具、漆器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更具開創之功。
1973年夏,王世襄結束了四年幹校生活,開始追索被抄的文物。他锲而不舍地向有關部門寫信,直到1986年,才把大部分文物、圖書和手稿追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王世襄的藏品開始流入市場,受人追捧,價格漲幅驚人。
1993年王世襄所收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100萬美元轉手,當時國内古典家具收藏剛起步發展不久,百萬美元的價格在當時可謂是天價,要知道次年嘉德秋拍場的一件明代黃花梨木三彎腿大方香幾,也僅僅以18.7萬元成交。王世襄多年對明式家具研究出版成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更是直接大幅度推動國内古典家具收藏的發展。
王世襄也收藏銅爐,他在《自珍集》中寫道:“予藏爐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發還時爐失約三分之一,爐座竟無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無恙,亦雲幸也。”
2003年,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病故,悲痛不已的王老将其所珍藏的143件古物托付給中國嘉德拍賣,“俪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總成交6300多萬元,其中,30件銅爐中有21件上拍,成交率100%,總成交額1179.2萬元,買家是同一個人,是一位上海收藏家。 2010年,這位藏家将銅爐委托北京匡時拍賣,但隻上拍20件。這場“錦灰吉金——王世襄藏爐”專場成交率同樣是100%,20件銅爐總成交額9845萬元,實作了七年整體翻十倍的市場佳績。其中,明崇祯沖天耳金片三足爐在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中以166萬元成交,2010年的成交價則高達1512萬元,重新整理了當時中國銅爐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
明崇祯 “崇祯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沖天耳金片三足爐
北京匡時2010秋拍1521萬人民币成交
此爐直徑12厘米,刻“崇祯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楷書款,爐為三足,渾圓腹,沖天耳,器形古樸端莊。爐身銅質厚重,手感甚佳。通體滿布金片,包漿色澤亮麗。銅爐同時具有崇祯年款、監制者名款,且制作如此精美者,以此件為最。1951年3月31日趙汝珍先生贈與王世襄先生。 此後,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相繼開設銅爐專題或專場拍賣,如北京保利2013年春拍“千祥雲集——屈氏珍藏明清銅爐”、2013年秋拍“喜樂雲煙——明清銅爐”以及2014春拍開始設立的“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銅爐”,北京翰海征集“留香”“案上煙雲”“煙缈集真”“爐香三昧”“繁華盛世”等一系列專場拍賣,銅爐市場進入蓬勃發展期,并成為拍賣闆塊中不可或缺的品類。
古琴、漆器、葫蘆、古籍、佛像等等王老也有收藏,在常年的興趣引領、不斷賞玩中,其研究和收藏的專業水準也不斷提高。長期的實踐考證,更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迄今為止已王老寫出專著10餘部,論文90餘篇。“名士風流天下聞,方言蒼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稱玩主,老大京華輯逸文。”著名翻譯家楊憲益曾經為這位多年至交賦詩一首,短短四句,道出了王世襄最精髓的人生故事。
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對待文物的看法都是聚散有時的,而王世襄最終選擇了“散盡”。在人生暮年,王老将曆經半個世紀收攏的明清家具,最後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展示的部分王世襄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