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戴永夏
“金牛”姗姗離去,“瑞虎”攜威而來,農曆虎年(壬寅)即将伴着“新桃換舊符”的明媚春光如約而至。在這“牛去虎來”的迎新時刻,人們自然更關注老虎。
在古人的心目中,老虎是百獸之王。它雄健壯偉、威猛異常,人們在與它長期的鬥争和相處中,認識到它有着難以戰勝的力量,故由對它的敬畏、恐懼轉而産生崇拜之情,将其奉之為神。古代的人們希望得到“虎神”保佑,希望自己像虎一樣堅強有力、所向無敵,甚至希望成為虎的後裔,這便産生了崇虎習俗。這種習俗廣泛存在于大陸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生活中。
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着與龍相當的重要地位。《周易·乾》卦曰:“雲從龍,風從虎。”龍飛在天,虎行于地,龍虎結合成為吉祥昌盛的象征,也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文化的特質。是以,曆代人們都習慣用“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詞語來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雄強氣概。
在大陸的政治、軍事、藝術、醫學等各個領域,也都浸透着龍虎文化。如《周易》中将龍虎比喻成乾坤、天地、陰陽、男女,以龍虎表征文明;兵書《劉韬》中有“龍韬”“虎韬”,強者相争曰“龍虎鬥”;中醫有“龍虎針法”;書法中有“龍虎篆”……在漢代《太山鏡明》等古書中,龍虎成為接引升仙的使者;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的題記中有“上有龍虎銜利來,百鳥共持至錢财”的詩句,龍、虎成了招财進寶的财神……
不難看出,龍、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守護神和吉祥物。龍、虎作為兩種相輔相成、剛柔相濟、陰陽調和的文化觀念,廣泛深刻地影響着中華民族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
虎是猛獸,古人認為虎的威猛使一切惡人厲鬼望而生畏,是以常把它當作門神,于農曆除夕将它的畫像貼于門上,用于看守門戶、鎮邪驅妖。此俗最早始于周代,大陸西周第一部禮儀專著《周禮》中就有“居虎門之左,司王朝”的記載。東漢大儒鄭玄注釋說:“虎門,路寝門也。王日視朝于路寝,門外畫虎焉,以明勇猛,于守宜也。”
至漢魏兩晉,此俗更加盛行。東晉史學家幹寶的《搜神記》中說:“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像虎眠,以驅不祥。”說明當時人們普遍在春節時于門上畫虎,以驅除妖魔鬼怪。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也記有“俗好于門畫虎頭”的習俗,這說明此俗在唐代仍然盛行,以後曆代久傳不衰。
除了畫虎于門,舊時還有新春張貼或懸挂虎圖的習俗。如華北一些地區,常在農曆除夕于家中正廳内懸挂《鎮宅神虎圖》,圖上常有題詩:“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虎是獸中王,除邪到下方。貴府請了去,萬事大吉昌。”這些都表達了人們祈求得到虎神保佑的美好願望。
福建漳州一帶,常在春節懸挂《五福圖》。畫上有五隻猛虎(“虎”和“福”諧音)坐在聚寶盆邊,表示五福(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甯,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臨門、大吉大利。
很多地方還盛行為孩子們制作與虎有關的辟邪之物。
過去民間把五月視為毒月、惡月,認為五月是毒蟲四出、邪惡聚集的季節,瘟疫易流行,而虎作為百獸之王,毒蟲鬼魅都要躲避它。是以,婦女們每到五月便會給孩子制作虎肚兜、虎頭帽、虎頭鞋等與虎有關的辟邪之物,穿戴在孩子身上。肚兜上多繡五毒圖案,正中繡一隻怒目圓睜的老虎,頗有神威。虎頭鞋的鞋頭繡一虎頭,重點突出虎頭上的“王”字。
虎頭帽的形制與虎頭鞋相似。民間認為孩子腳穿虎頭鞋、頭戴虎頭帽,通體虎虎有生氣,這樣可以壯膽辟邪、健康成長,也寓意小孩長命百歲、一生富貴。
還有些地方有春節捏老虎面花禮馍和制作“老虎柏子花”的習俗。舊時每逢除夕,在山西、陝西等地民間,常以虎、兔、魚、鳥等造型捏面花禮馍,用以祭祖或互相贈送,以求多福多财、年年有餘。
江浙等地民間常在年節時制作“老虎柏子花”,即以柏葉點銅綠,剪彩絨為虎形,紮成小朵,名“老虎柏子花”。有的還旁綴小虎,稱“子孫老虎”,以此互相贈送,以求多子多福、平安吉祥。
崇虎習俗不僅在漢族文化中源遠流長,在一些少數民族中更為盛行。如居住在大陸西南地區的彜族人自稱虎族,視自己為虎的後代。他們以虎作為地名,給子女取與虎有關的名字,其十二獸曆法也以虎打頭。
一些彜族聚居區還過“老虎節”,節日從農曆正月初八日落時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出時結束,這期間要舉行請虎神、跳虎舞等慶祝活動。正月十五為“送虎東歸日”,這天酉時開始,扮演虎神的人口念吉祥語,到各家拜賀。彜族人認為隻有過老虎節,人口才會興旺,六畜才會繁盛,莊稼才會豐收。
雲南的白族也是一個崇虎的民族。他們把虎奉為祖先,自稱虎兒虎女。
納西族則将虎視為賢能的象征,對虎倍加尊崇。他們外出要標明虎日,認為虎日吉祥,這天出行做事能得到虎神的保佑。他們認為虎日出生的孩子非同一般,非富即貴,會受到格外重視。納西族的門神則是牦牛和老虎相配,一左一右,以祈平安。
此外,雲南的普米族、怒族、拉祜族、傈僳族,四川、甘肅的羌族,西藏的珞巴族,湖南、湖北等地的土家族等也都崇虎,其崇虎習俗各具特色。
如今,許多崇虎習俗已經湮滅在生活中,但也有一些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民間,影響着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