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普通郵差到副部長,用“信”拉近“心”的距離

從普通郵差到副部長,用“信”拉近“心”的距離

原郵電部副部長、中國郵電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羅淑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月22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從普通郵差到副部長,用“信”拉近“心”的距離

作為共和國第一代女郵差、女信使,羅淑珍1951年到北京郵局工作,一輛自行車、一盞煤油燈,不僅陪她走過北京那些熟悉的老胡同,也讓她收獲了老百姓的信任和贊譽,更讓她領悟到郵政投遞工作的責任源自哪裡又将落向何處。24年間,她從一名普通女郵差走到郵電部副部長,與她所倡導的“一封信、一顆心”密不可分。

據悉,進入郵電部門後,羅淑珍連續21年投遞信件、報刊360多萬件無差錯,成就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正是她們這些郵電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一次又一次地把“信”送到千家萬戶,才讓“心”的距離越來越近,讓家與家、人與人、愛與愛都變得那麼溫暖和甜蜜,讓企業與企業之間、機關與機關之間能夠不斷地擴大交流和合作,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在網際網路已經相當普及,電腦、微信、短信、郵件,特别是視訊,已經讓電話也變得可有可無的今天,很多人、特别是年輕人,可能根本無法想象“信”的重要,“信”的魅力,無法相信“信”對于一代又一代人之間聯系和交流、溝通與服務的重要,無法相信為等待一封信可以讓嘴唇也出現許多泡的事。

不錯,凡是有過通信經曆的人,都會深深懂得信對自己、對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機關、每家企業的重要。特别是那些不認得字,更不會寫信的人,更是心裡的那個“急”啊,無法用語言表達。因為,“信”中有他們太多需要表達的感情,有太多需要傾吐的思念,太多需要了解的情況,如果能夠收到來自遠方的親人、戀人、朋友的信,真的是最幸福的事。很多人會邊讀信、邊落淚,更有的人在收到信的一刹那,進入到瘋狂的狀态。

從普通郵差到副部長,用“信”拉近“心”的距離

在很長一段時間,信,不僅是交流感情、訴說真情、表達相思的工具,也是聯系工作、洽談業務、推動發展的工具,很多的業務、資料、材料等,也是通過信件來完成的。不然,根本無法溝通與交流。特别是恢複聯考後,莘莘學子們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信對他們來說,又是多麼的重要和急盼,以至于很多考生在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那幾天,可以整天整天地等在郵差投送信件必經的路口。如果是交通條件不佳的地方,就更是讓考生們等得心都要碎了。

對,郵差,他們就是信使,是每家每戶、每個人、每個機關、每個企業都最希望見到的人。那些穿街走巷送信的郵差,與各家各戶、各個機關、各個人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系,受到了普遍尊重。很多人看到郵差,就像看到了親人一般,都會主動打招呼,如果郵差說有哪家的信,收信的人家一定十分信任,因為,那是他們最享受的時刻,也是最陶醉的瞬間。

能夠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郵差,對羅淑珍來說,當然是幸運的,也是光榮的,同時,又是十分艱苦的,任務相當艱巨的。因為,如果投寄錯一封信,就有可能導緻一種思念被耽擱、一次愛的表達被延誤、一次業務被影響,尤其是聯考錄取通知書,會讓考生和家長承受巨大的痛苦。是以,羅淑珍能夠21年投遞信件、報刊360多萬件無差錯,本身就是一個奇迹,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奇迹。

在感謝科技工作者發明了網際網路這個快速、便捷的通訊工具,大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人與人之間交流障礙的同時,我們要更加感謝那些為中國郵電事業做出貢獻、有的仍然在默默無聞地為通信還不發達地區居民投遞信件的郵差,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奉獻,他們的辛勤勞動,才讓世界更加溫暖,讓愛更加甜蜜,讓事業蒸蒸日上。

從普通郵差到副部長,用“信”拉近“心”的距離

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度越來越高,各種新型通訊工具不斷推廣,“信”這個承載着多少代人的情與愛、思和念、幸福與快樂的交流工具,或許會有一天完全退出,成為記憶。但是,信永遠不會消逝,它會永遠停留于人們的心中。因為,它帶給世界的,是巨大的歡快和幸福,它讓世界變得更加溫馨和可愛。而作為信使的郵差,也将永遠被記住,成為曆史的一個閃光點。在這裡,我們也真誠地對羅淑珍部長說一句,一路走好,新中國的第一代女信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