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優化查詢速度

----不恰當的索引設計、不充份的連接配接條件和不可優化的where子句是導緻SQL效率低下的三大主因。

人們在使用SQL時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即太關注于所得的結果是否正确,

而忽略了不同的實作方法之間可能存在的性能差異,這種性能差異在大型的

或是複雜的資料庫環境中(如聯機事務處理OLTP或決策支援系統DSS)中

表現得尤為明顯。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不良的SQL往往來自于不恰當

的索引設計、不充份的連接配接條件和不可優化的where子句。

在對它們進行适當的優化後,其運作速度有了明顯地提高!

下面我将從這三個方面分别進行總結:

---- 為了更直覺地說明問題,所有執行個體中的SQL運作時間均經過測試,不超過1秒的均表示為(< 1秒)。

---- 測試環境--

---- 主機:HP LH II

---- 主頻:330MHZ

---- 記憶體:128兆

---- 作業系統:Operserver5.0.4

----資料庫:Sybase11.0.3

一、不合理的索引設計

----例:表record有620000行,試看在不同的索引下,下面幾個 SQL的運作情況:

---- 1.在date上建有一個非群集索引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1201' and date < '19991214'and amount >2000 (25秒)

select date,sum(amount) from record group by date(55秒)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0901' and place in ('BJ','SH') (27秒)

---- 分析:

----date上有大量的重複值,在非群集索引下,資料在實體上随機存放在資料頁上,在範圍查找時,必須執行一次表掃描才能找到這一範圍内的全部行。

---- 2.在date上的一個群集索引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1201' and date < '19991214' and amount >2000(14秒)

select date,sum(amount) from record group by date(28秒)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0901' and place in ('BJ','SH')(14秒)

---- 在群集索引下,資料在實體上按順序在資料頁上,重複值也排列在一起,因而在範圍查找時,可以先找到這個範圍的起末點,且隻在這個範圍内掃描資料頁,避免了大範圍掃描,提高了查詢速度。

---- 3.在place,date,amount上的組合索引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1201' and date < '19991214' and amount >2000(26秒)

select date,sum(amount) from record group by date(27秒)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0901' and place in ('BJ, 'SH')(< 1秒)

---- 這是一個不很合理的組合索引,因為它的前導列是place,第一和第二條SQL沒有引用place,是以也沒有利用上索引;第三個SQL使用了place,且引用的所有列都包含在組合索引中,形成了索引覆寫,是以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 4.在date,place,amount上的組合索引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1201' and date < '19991214' and amount >2000(< 1秒)

select date,sum(amount) from record group by date(11秒)

select count(*)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0901' and place in ('BJ','SH')(< 1秒)

---- 這是一個合理的組合索引。它将date作為前導列,使每個SQL都可以利用索引,并且在第一和第三個SQL中形成了索引覆寫,因而性能達到了最優。

---- 5.總結:

---- 預設情況下建立的索引是非群集索引,但有時它并不是最佳的;合理的索引設計要建立在對各種查詢的分析和預測

上。一般來說:

---- ①.有大量重複值、且經常有範圍查詢

(between, >,< ,>=,< =)和order by

、group by發生的列,可考慮建立群集索引;

---- ②.經常同時存取多列,且每列都含有重複值可考慮建立組合索引;

---- ③.組合索引要盡量使關鍵查詢形成索引覆寫,其前導列一定是使用最頻繁的列。

二、不充份的連接配接條件:

---- 例:表card有7896行,在card_no上有一個非聚集索引,表account有191122行,在 account_no上有一個非聚集索引,試看在不同的表連接配接條件下,兩個SQL的執行情況:

select sum(a.amount) from account a,card b where a.card_no = b.card_no(20秒)

---- 将SQL改為:

select sum(a.amount) from account a,card b where a.card_no = b.card_no and a.account_no=b.account_no(< 1秒)

---- 在第一個連接配接條件下,最佳查詢方案是将account作外層表,card作内層表,利用card上的索引,其I/O次數可由以下公式估算為:

---- 外層表account上的22541頁+(外層表account的191122行*内層表card上對應外層表第一行所要查找的3頁)=595907次I/O

---- 在第二個連接配接條件下,最佳查詢方案是将card作外層表,account作内層表,利用account上的索引,其I/O次數可由以下公式估算為:

---- 外層表card上的1944頁+(外層表card的7896行*内層表account上對應外層表每一行所要查找的4頁)= 33528次I/O

---- 可見,隻有充份的連接配接條件,真正的最佳方案才會被執行。

---- 總結:

---- 1.多表操作在被實際執行前,查詢優化器會根據連接配接條件,列出幾組可能的連接配接方案并從中找出系統開銷最小的最佳方案。連接配接條件要充份考慮帶有索引的表、行數多的表;内外表的選擇可由公式:外層表中的比對行數*内層表中每一次查找的次數确定,乘積最小為最佳方案。

---- 2.檢視執行方案的方法-- 用set showplanon,打開showplan選項,就可以看到連接配接順序、使用何種索引的資訊;想

看更詳細的資訊,需用sa角色執行dbcc(3604,310,302)。

三、不可優化的where子句

---- 1.例:下列SQL條件語句中的列都建有恰當的索引,但執行速度卻非常慢: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substring(card_no,1,4)='5378'(13秒)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amount/30< 1000(11秒)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convert(char(10),date,112)='19991201'(10秒)

---- where子句中對列的任何操作結果都是在SQL運作時逐列計算得到的,是以它不得不進行表搜尋,而沒有使用該列上面的索引;如果這些結果在查詢編譯時就能得到,那麼就可以被SQL優化器優化,使用索引,避免表搜尋,是以将SQL重寫成

下面這樣: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card_no like '5378%'(< 1秒)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amount < 1000*30(< 1秒)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date= '1999/12/01' (< 1秒)

---- 你會發現SQL明顯快起來!

---- 2.例:表stuff有200000行,id_no上有非群集索引,請看下面這個SQL:

select count(*) from stuff where id_no in('0','1')(23秒)

---- where條件中的'in'在邏輯上相當于'or',是以文法分析器會将in ('0','1')轉化為id_no ='0' or id_no='1'來執行。我們期望它會根據每個or子句分别查找,再将結果相加,這樣可以利用id_no上的索引;但實際上(根據showplan),它卻采用了"OR政策",即先取出滿足每個or子句的行,存入臨時資料庫的工作表中,再建立唯一索引以去掉重複行,最後從這個臨時表中計算結果。是以,實際過程沒有利用id_no上索引,并且完成時間還要受tempdb資料庫性能的影響。

---- 實踐證明,表的行數越多,工作表的性能就越差,當stuff有620000行時,執行時間竟達到220秒!還不如将or子句分

開:

select count(*) from stuff where id_no='0'

select count(*) from stuff where id_no='1'

---- 得到兩個結果,再作一次加法合算。因為每句都使用了索引,執行時間隻有3秒,在620000行下,時間也隻有4秒。或者,用更好的方法,寫一個簡單的存儲過程:

create proc count_stuff as

declare @a int

declare @b int

declare @c int

declare @d char(10)

begin

select @a=count(*) from stuff where id_no='0'

select @b=count(*) from stuff where id_no='1'

end

select @c=@a+@b

select @d=convert(char(10),@c)

print @d

---- 直接算出結果,執行時間同上面一樣快!

---- 可見,所謂優化即where子句利用了索引,不可優化即發生了表掃描或額外開銷。

---- 1.任何對列的操作都将導緻表掃描,它包括資料庫函數、計算表達式等等,查詢時要盡可能将操作移至等号右邊。

---- 2.in、or子句常會使用工作表,使索引失效;如果不産生大量重複值,可以考慮把子句拆開;拆開的子句中應該包含索引。

---- 3.要善于使用存儲過程,它使SQL變得更加靈活和高效。

----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SQL優化的實質就是在結果正确的前提下,用優化器可以識别的語句,充份利用索引,減少表掃描的I/O次數,盡量避免表搜尋的發生。其實SQL的性能優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上述這些隻是在應用層次的一種展現,深入研究還會涉及資料庫層的資源配置、網絡層的流量控制以及作業系統層的總體設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