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集
嶽母男孩獲釋 未來安置備受争議
他的家人希望他們的孩子回到學校接受教育 原來學校的家長反對村民表達擔憂

吳被警方訊問
12月2日,吳在湖南省鹭江市殺害了他的母親。近日,有報道稱,吳某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被釋放,男孩的家人想送孩子回學校,但遭到不少家長的抵制。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家庭照會,讀書是男孩最緊迫的問題,但他面臨的問題是家人和村裡人如何看待他,如何健康成長。廬江市委宣傳部從業人員表示,目前政府部門正在就吳氏的教育等問題進行讨論。專家認為,兒童如何重新融入社會,需要兒童本人、家庭、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事件
12歲男孩不接受母親對婆婆的管教
12月3日,湖南省廬江市政府釋出通知,同日12時24分.m,廬江市警察局接到公衆報警,稱廬湖山鎮東安村發生一起死亡病例。接到報警後,市警察局啟動犯罪偵查機制,市刑警大隊、派出所立即趕到現場開展調查和調查工作。經調查,被害人陳(女,34歲,廬江市麓湖山鎮)在卧室内被打死,身上有多處刀傷,嫌疑人一直為兒子吳阿康(男,廬江市廬湖山鎮六年級學生)鎖死。
最後,嫌疑人吳某被警方拘留。經過初步聽證會後,吳在12月2日晚上9點左右被母親毆打,因為他的紀律過于嚴格。12月3日上午,鄰居們向公安機關報告了情況。
吳氏的爺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女兒在村裡去酒吧後會把剩下的肉和未開封的香煙帶回家,一些宴會下來積攢了4包香煙,事發當晚女兒發現4包香煙被吳阿康偷偷抽的, 一口氣擊中了他,這也引發了母子沖突。而當晚10點,吳還用媽媽的手機給班主任發了一條請假資訊。
随後的
男孩被釋放并被置于困難的位置
"12歲男孩的婆婆"問題在事件發生時引起了廣泛關注,事件的後續工作在最近幾天引起了廣泛的讨論。昨日有報道稱,由于吳某已滿12歲,尚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以吳某已被釋放,家人想送孩子回校,但許多家長抵制,不少當地村民也對吳某獲釋回家表示擔憂。
昨日,北青報記者聯系了吳的叔叔吳先生,吳先生說,他的家庭确實面臨很多困難,因為其他村民不願意租給家人,家裡的膳食和住宿都很困難,吳和其他家庭成員住在鎮上的一家酒店裡,錢也是親戚朋友在一起的。吳先生說,吳還想回去上學,但學校不同意,其他家長也反對。
吳先生給北青日報的記者發了一張吳的父親吳建勇寫的紙條,其中吳建勇說,家裡有九個人需要他養活他,包括他90歲的祖父母、他70多歲的父母、一名聾啞婆婆、65歲和12歲的吳和2歲的兒子。吳建勇說,他常年在國外工作賺錢,但家庭收入仍然收不起,欠外債10多萬元。
除了家庭經濟狀況外,吳建勇還擔心過錯吳阿康後成長的問題,他認為兒子在六年級,也是九年内義務教育,閱讀是最緊迫的問題。"家人如何接受他,村裡的人如何接受他,學生如何看待他,他如何在那種環境中健康成長?"吳建勇說,這些都是他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
進展
當地人說他們正在讨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2月12日,北青日報記者緻電廬湖山鎮,宣傳人員表示,吳某已參與廬江市政府部門有關問題,正在制定後續計劃。
廬江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從業人員告訴北青日報,由于案件本身比較複雜,全市有關部門目前正在讨論吳氏的學校教育問題,以及吳氏的家庭問題,如果有确切的計劃将向社會公布。
益陽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吳未滿14歲,不能被拘留或進入看守所,是以被警方釋放,由家長回教監督。這件事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爺爺奶奶寵壞了他們的孫子孫女。母親外出打工時,吳小晖隻有兩歲,其餘時間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最終導緻殺死母親的悲劇。
觀點
有關機關應采取必要的幹預措施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副主任、律師餘旭坤告訴北青日報,吳某犯有故意殺人罪,曾涉嫌犯罪,但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尚未接受相應的刑事處罰。而對于吳阿康來說,這種行為也應該從多個方面來看待,首先,案件本身發生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員也應該反思日常教育中在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學校是否有法制教育課程,是否做好道德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也是保護未成年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環。
至于孩子自己和家人都希望能夠繼續接受教育,于旭坤認為吳某應該享有義務教育的權利,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吳阿康返校确實很容易引起恐慌,是以相關機關應采取必要的幹預措施。于旭坤認為,吳某可以從三個方面回到正軌,一是政府部門可以把他帶入機構關愛。其次,如果不能被收容,父母可以把他們送到專門學校,即勤工儉學學校,在專門學校,吳老師也可以像往常一樣接受義務教育。第三,無論是被寄養還是送入職校,還是最終返校,也應由專業法人、輔導員和社會工作者隊伍進行跟蹤,開展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導,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進行社會調查,同時考慮到兒童的特點。後續服務也可以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司法部門進行。
而吳安康如何重新被社會接受,于旭坤認為應該分為接受和改變兩個方面來看待。一方面,社會成員對孩子的接受會有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另一方面,改變的過程需要由孩子自己和家庭來完成。如果一個孩子确實願意接受教育,并且已經做出了改變,以便其他人能夠看到積極,積極的變化,那麼社會的其他成員也會願意看到孩子成長。
(郭琳琳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