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滬語電影《愛情神話》裡,張芝華的戲份依然不多。和她參演其他的徐峥電影一樣,《囧媽》裡是合唱團裡一展歌喉,《奪冠》裡是啪一搖扇子,《鴨先知》裡是湊熱鬧的街坊……《愛情神話》裡她演徐峥的媽媽,一句“十三點”貢獻了精準的笑點又極貼合上海市井生活的韻味。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愛情神話》劇照,張芝華飾演白母

張芝華喜歡這部電影,第一次看完她覺得,“哦喲,這電影也太好看了!”于是張羅着給親朋好友送票。最近一段時間,她的手機裡總是收到各種因為看了電影而發來的訊息問候。很多人說她的戲太少,她說,“夠了,過瘾了。”

和馬伊琍、倪虹潔、吳越等其他幾位熠熠生輝的女演員比,張芝華在《愛情神話》裡的戲份的确隻有寥寥幾筆,但她所扮演的上海姆媽确實勾勒出這幅都市風俗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白媽媽有意撮合兒子和前妻蓓蓓複合,但什麼能送給蓓蓓什麼不能,她心裡有數;想要幹涉兒子生活又克制地不多啰嗦,在洞悉兒子的戀愛苗頭後,會旁敲側擊房産問題……放在電影中,幾場戲都是寥寥閑筆,卻輕描淡寫勾勒出主人公的身世背景和處境。

她那麼上海,那麼生動,豐富而松弛。以至于開拍第一場戲,一個走路的背影,她帶着忿忿的小情緒,小碎步哒哒哒,對着身後試圖叫住她的兒子,利落一揮手,頭也不回。導演邵藝輝一喊“咔”,奔過來說,“媽媽,這個感覺太對了。”張芝華一下就“開心得骨頭都輕了”。雖然她還準備了其他各種不同節奏的步态,供導演挑選。

這些年,小人物幾乎成了張芝華的常态。她成了“婆婆媽媽專業戶”,大家奉她為黃金綠葉。事實上,張芝華年輕時是上影立捧的小花旦,在上影廠最黃金的年代演出了不少女主角。但在事業上升期最好的時候,她選擇回歸家庭,之後接連經曆各種“倒黴”,演藝生涯陷入低谷。那時候,待她極好的老藝術家張瑞芳跟她說,“你經過的磨難,都是你人生的财富。”張芝華苦笑,“這财富我不想要。”到後來真的了解張瑞芳這句話,已經是張芝華50歲以後的事了。

一輩子敬畏表演,無論紅花還是綠葉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

張芝華1958年10月19日出生在上海虹口區 ,從小就愛文藝,國中時考入了上海少兒廣播合唱團。那會兒因為演出需要,她去唱了老旦。後來被張瑞芳見到,覺得這孩子真有意思,“長了張李鐵梅的臉卻唱着老奶奶的戲。”

張芝華第一次演電影,就是女一号。197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黑白片《小将》,因為影片的重拍和演員調整,完全沒有拍電影經驗的張芝華陰差陽錯作為替補“出道”了。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小将》

1976年,張芝華正式成為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的演員,是那一批裡年齡最小的。

和她一起進劇團的還有張瑜、郭凱敏,包括同時代的陳沖、潘虹、趙靜等,在後來光彩照人的1980年代裡,張芝華和一衆外形俊秀的青年男女們共同成為了中國銀幕上亮麗的新星。

剛進劇團的時候,他們演了不少話劇,時任上影演員劇團團長的張瑞芳,以及李偉、牛犇、程之等前輩都熱心幫這批新來的孩子們排練話劇,“我們的成長離不開這些大藝術家創造的氛圍和嚴謹的态度,瑞芳老師在藝術上對我們很嚴格,絕不允許在排練的時候偷懶,說這是對藝術的亵渎。這種對藝術的敬畏态度一直鼓勵我到現在,讓我不敢怠慢任何一個角色。”張芝華很驕傲的一點,是她可以說,“演了一輩子戲,不管角色大小,我從來沒有遲到過。”

後來她先後在《等到滿山紅葉時》、《好事多磨》、《女大當婚》、《忘不了你》、《滴水觀音》、《流亡大學》等影片中擔綱主演,事業上風頭正勁。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流亡大學》劇照

雖然演出過不少“大戲”,無論影片品質還是角色分量都值得說道,可偏偏,張芝華的運氣确實有點糟心。她挑劇本,有些劇本她讀過喜歡,人家遲遲不開,她就一年不接地幹等着。

比如為了呂樂導演的《趙先生》,她等了一年。張芝華說,《趙先生》就是那種最接近她夢想中的電影,極盡真實地紮根到生活和人性的真相之中。張芝華的演技被今天的網友評價稱,“真實得讓人受不了。市井氣十足的滬語台詞念得渾然天成,逼真到了以為是小時候隔壁鄰居家發生的一幕。”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趙先生》劇照

《趙先生》獲得了51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金豹獎,但因為是某些原因,這部幾乎可以算是張芝華“藝術巅峰”的影片無法在國内公映,當時因為獲獎有媒體蜂擁要來采訪張芝華,張芝華還得懇求他們“筆下留情”。

另一部讓她深深遺憾的電影是《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她在片中飾演劉伯承的妻子汪榮華,是片中實實在在的女一号。沖在前線的女首長,铮铮鐵骨的女戰士,這個中國電影曆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女性形象,也和日後她幾乎被“定型”的市井阿姨截然不同。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在《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劇組

張芝華很重視這個角色,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她為角色做着“文武雙全”的各種準備,導演為了培養她更自然接受“首長”的作派,派了兩個“警衛員”一天到晚貼身跟着她,她别扭了好一陣才适應了自己的“身份”。

這部電影至今被不少影迷譽為中國戰争片的巅峰之作。可惜後來又因為各種原因,汪榮華的這條線被完全删除,張芝華的表演又一次“刀槍入庫”。

“他們後來還給我發了一枚軍功章,我至今留着。但我其實心裡想,我要軍功章幹什麼,我想要我的角色和作品啊!”時隔30年,說起這部作品,張芝華還是那麼懷念。“但是你也跟這個角色共同經曆過,這些東西就成為你自己的養料了,後面再有戰争片或者這類角色找我,我就不怵了。但戰争片随着我的年齡長大,也不會再找我了。”

不後悔在黃金期回歸家庭,但如果重來不會再走老路

張芝華演藝生涯的波折,是從她的婚姻開始的。因為《好事多磨》,她和男主角郭凱敏在一起了。之後郭凱敏被廠裡送去北京電影學院讀書,她則領着工資去上戲進修。

郭凱敏因為和張瑜聯袂出演當時舉國轟動的《廬山戀》,全國觀衆都在嗑這對銀幕CP,反倒讓正牌女友張芝華有點尴尬。後來事業上兩人逐漸拉開差距,内心傳統的張芝華,覺得夫妻之間有人在外闖蕩,有人把持後方也是不錯的選擇,既然在事業上丈夫的發展比自己好,她也就安心選擇在家操持孩子了。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和郭凱敏

幾年過去,同齡的女演員紛紛拿出好成績,比如陳沖有《小花》,張瑜有《巴山夜雨》,張芝華卻隻能在自己的年終工作總結報告裡寫,“1986年,我給國家貢獻了一個健康的小公民。”這個“小公民”是她和郭凱敏的兒子郭成。

而事實上,這個貢獻的代價極大。張芝華生孩子的時候遇到難産,大出血,身體受了極大的損傷,恢複了很長一段時間。加上這段時間丈夫在北京學習,又是事業發展的上升期,兩人聚少離多,沖突日漸加劇。

“當我努力地想恢複身體去拍作品的時候,我的婚姻又出問題了,那個時候我是很焦慮,我覺得我怎麼會這個樣子,一無所有。作品沒有,家也沒了。我曾經那麼努力地想要有一個家,但是隻換來這樣的結果。”

她要帶孩子,也不能長時間離開上海。沒戲拍的時候,她到處“串場”,配音、唱戲、唱歌、主持,什麼活都幹。“最多的時候我一天換五個錄音棚,覺得自己像個鬼,從早到晚在棚裡,全是黑的,見不到太陽。”

80後的重要回憶《奧特曼》系列裡就有張芝華的聲音,她是奧特曼之母,也是其中的小男孩。過年的時候她去唱堂會,出場費有些便宜的隻有幾十塊錢,唱完平劇唱民歌,她也不挑。她心裡惦記着演戲,但婚姻的失敗和與同齡人的落差極大地打擊了她的信心。

張芝華說自己那時候沒有别的念頭,就是想賺錢。但有兩個理想在心裡從來沒有破滅,一個是要把兒子培養成才,一個是要做一個稱職的好演員,總有一天要把這段失落的時間補回來。

即使這麼多年過去,張芝華的第一段婚姻依然會被人提起。大多數時候,她的這段往事被營銷号添油加醋地加工,有的文章說她“慘遭抛棄”,有的文章說她“流落街頭”,也有人寫她後來事業再度回春,和第二任丈夫恩愛攜老是對前任的“打臉逆襲”。這其中的歲月甘苦自知,絕不是營銷号裡那般帶着觀點先行的斷章取義。張芝華說,無論是當初結婚、生孩子,還是之後分開,獨自撫養孩子,都是她每個當下落子無悔的決定。

曾經的她覺得,“為了建立一個圓滿幸福的家庭,總要有人犧牲,為了夫妻,我可以犧牲自己”,如今回想起來也并不後悔,“當年有這麼一段美好,我是珍惜的,也是感恩的。”

但問她如果有機會重來,是否還會這麼做?她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不願意了。”

“我們當初不為名不為利走到一起,是有愛情的婚姻。但是愛如此的經不起考驗,散夥了,我覺得也不留戀。如果重來,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再摔一跤,女人不該為婚姻放棄自己的事業。現在在婚姻上我就很自立的,我不會因為婚姻放棄太多,我不會了。”

第一段婚姻給她的收獲,除了她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子,更是學會了愛自己。“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有了力量才有能力愛别人,而不是把自己的愛全部付出到掏幹的地步。到你覺得你已經沒有什麼能再付出的時候,你其實是沒有能力了,也就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後來的張芝華,很久沒有談戀愛。第二任丈夫查國鈞曾是旅美畫家,一開始被朋友撮合的時候,她也并不上心。但兒子喜歡畫畫,對這個會畫畫的伯伯很是崇拜。時間久了,張芝華發現兩人很有共同語言,都喜歡藝術,一起去看電影、話劇,一起看畫展,能聊一晚上不睡覺。那時候查國鈞因為太太過世,畫不出畫,也賣不出去什麼畫。張芝華因為作品無法播出,也有些郁悶。“一個賣不出畫的畫家,和一個不被看見的演員,可能有點惺惺相惜吧。” 張芝華調侃。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身後牆上挂着她的畫像,正是丈夫查國鈞的作品。澎湃新聞記者 薛松 圖

在張芝華的書房裡,挂着四十歲時,查國鈞給她畫的一副肖像,筆觸裡看得出都是溫柔。和之前“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不同,第二段婚姻自由舒适和獨立得多。兩人各自有獨立的空間,各有自己的書房小天地。張芝華對先生多有“吐槽”,但從中也能窺見一種十分接地氣的幸福。“我先生看電視劇比我多多了,什麼都看,好片子我們就一起讨論。有些拍得很爛的,我看了幾分鐘就生氣,他倒能看得津津有味。那我就去另一個房間,開另一個電視,或者在書房裡看書。”是以某段時間,如果家裡隻開一台電視,大概就是有不錯的作品充實了老兩口的生活。

演過惡婆婆,更知分寸寶貴

張芝華至今感激上影廠的女導演武珍年把她重新“撈”回演員這條路。她記得有一天武珍年找她,說“張芝華,你應該回來演戲”。

武珍年拍四集電視劇《女人們》,讓張芝華演個紡織女工。這個角色打開了張芝華表演的一番新天地。由于自己母親就在紡織廠工作,張芝華從小觀察到自己的媽媽和同僚們說話都會很大聲,“因為常年在機器轟鳴的地方,大家講話都是嘩嘩嘩的,而且她都很開朗,男女師傅打成一片的,有什麼話都直說。”

原本慣走賢惠淑女路線的張芝華第一次拿到這樣的角色,演了個極為耿直潑辣的紡織女工。“第一次演到這種角色,覺得我自己演得好帶勁啊,覺得戲路拓寬了,之前幾年很壓抑的情緒都釋放了。”結果演出來以後,好多人以為她生活裡就那麼潑辣,她哭笑不得。“這個戲演完了以後,我有一陣子都是這樣的戲,我又覺得特别沒勁。”

後來的張芝華,演過不少“潑婦”,有時吵架吵到大腦缺氧,有時吵得血壓飙升,有時拍完一天戲回到家裡,她就隻是一個勁地坐在那裡發呆,頭腦一片空白。大部分時候,她不喜歡這些大開大合的角色,但如果合理,她樂見其成。比如2012年在央視播出的《兒女情更長》,當時因為身體原因發胖的張芝華,被導演看上了她身上顯眼的“歲月的痕迹”,已經是個大圓臉的她,還被導演要求做了個又高又卷更顯胖的發型。因為三姐妹的設定裡,上海的精緻小資有吳冕,知性大氣有奚美娟,張芝華權衡過人物在其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豁出去在拍攝中吵得昏天黑地。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兒女情更長》劇照

很多女演員,在年歲漸長之後,會一度抗拒接演媽媽的戲,因為一旦開始演媽,媽媽這個身份的角色就會源源不斷找上門。

張芝華倒很坦然。她的第一個媽媽角色,是《燭光裡的微笑》中周麗萍的媽媽。“我覺得媽媽是一個很寬泛的身份,并不會限制女演員的可能性。隻不過國産劇裡面寫的媽媽太局限了,尤其後來我演的很多婆婆、丈母娘,都是自私蠻橫,張牙舞爪的。”

張芝華也能了解從編劇的角度,這些媽媽必須提供某種“反派”的功能性,“但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的媽媽,一天到晚不想自己孩子好,要到處攪得人雞犬不甯?”張芝華說,自己演了很多“惡婆婆”後,最大的副作用是,“覺得生活不美好。”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品如媽媽”張芝華

至于婆媳關系,張芝華的感受是,“近十幾年的文藝作品當中,一直把婆婆和媳婦弄成天敵,生活中固然可能有摩擦,可是大家都還是盡量要把生活過好。《愛情神話》裡這個媽媽很像我自己或者我隔壁鄰居的媽媽,是上海媽媽的那種體面。”她有想法有吧?有的,别的女人還帶着小孩子,她也不希望自己的财産最後都給了外人。但是她點到為止,不強求。”

也是因為一些戲裡不愉快的經曆,讓她在生活中反而成了一位特别慈眉善目的老阿姨,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兒子是她全部的精神支柱,但長大成人,她對孩子的态度是完全的放手和尊重。

“如果都是國産電視劇裡那樣的生活,誰還結婚?我演了那麼多的丈母娘,演了那麼多的婆婆,這些角色都是在提醒我,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做一個得體的媽媽,把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當家作主。”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的抖音小視訊

如今身為“國民媽媽”的張芝華,還開設了自己的抖音賬戶。創作短視訊,她有一個自己創作的小“套路”——一人分飾丈母娘和婆婆兩個角色,分别站在男女不同的角度去拆解分析婚姻家庭中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夫妻誰管錢、沒有房子能不能結婚、要不要孩子、要不要二胎、要不要請月嫂等等。終于掌握了主動權的張芝華,在自己的抖音裡一點兒不搞對立,代表兩邊共同為一個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考慮,既表達身為母親出于現實因素的擔憂,又不遺餘力地給予長輩的支援。也許,這才是她心目中,最想傳遞出的媽媽的樣子。

不拍戲的時候,她沉浸在生活裡,每天買菜做飯,閱讀看片。她幾十年如一日地愛逛菜場,聽賣菜阿姨告訴她今天什麼最新鮮她就買什麼。最近她剛剛自己去看了排片少到幾乎找不到場次的文藝片《一江春水》,折服于其中女演員的表演,還計劃着二刷。家裡有一隻快10歲的老狗Lucy,她看書的時候會乖巧地坐在她身邊把腦袋搭在她腿上。“我是一個要過日子的人,很多人說我的戲很踏實,在表演上非常從容,那是因為我一直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專訪|“媽媽專業戶”張芝華:癡迷演戲,沉迷生活

張芝華和她的小狗Lucy。澎湃新聞記者 薛松 圖

從“樣闆戲”到“半邊天”,從灑狗血的電視劇,到獲大獎的文藝片,從紅花到綠葉,從戲曲舞台到配音棚再到抖音,張芝華的演員之路是豐厚而紮實的一生熱愛。有過向現實低頭的憋悶,有過被定型的不甘,有過為藝術的堅守,也有被認同的感恩。

張芝華說:“演員應該是與時俱進的,每個時代有屬于那個時代的審美,每個時代好的表演其實也是不同的。但演員這個職業,應該是一棵常青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