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論|高品質文化供給 催生城與人的彼此認同

社論|高品質文化供給 催生城與人的彼此認同

“我在深圳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依賴于深圳各級政府的文化補給。”

公号“深圳釋出”昨日推送了一篇關于深圳加大高品質文化供給能力的報道,這是一個粉絲的留言。應該代表了很多深圳人的心聲。

說點最近的。

元旦期間,深圳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接連舉行新年音樂會;深圳圖書館為讀者派送“春聯盲盒”;深圳博物館“交流·互鑒——敦煌石窟與河西走廊的絲路藝術”展橫跨元旦、春節兩個節日……2022年,你已經感受到了高雅文化源源不斷的供給态勢。

而回望剛剛過去不久的2021年,高品質文化供給已沉澱為我們高品質的文化記憶。

這一年,深圳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入選了國家發改委《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千餘座星羅棋布的圖書館大部分加入了“圖書館之城”統一平台,讀者可以在其中享受無差别的服務。

你也許還會想起那一輪“灣區升明月”。2021年的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成功“破圈”,全網直播觀看總量4.34億次,微網誌相關話題閱讀量75億次,形成現象級傳播。

這一年,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區”通過驗收授牌。不少街區承載着深圳的曆史文化,“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曆史的保護與活化,使這樣的街區成為人們尋根深圳、了解城市曆史的一個入口。

事實上,這些年來,深圳一直在提高自己的高品質文化供給能力。

請注意這裡面的“高品質”字首。

是的,這樣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也往往存在文化的低端供給過剩。人們缺的不是文化供給,缺的是高品質的文化供給。

去年6月,一位網際網路行業人士發明的“豬食論”,在網上引起了争議。他說,部分低智洗腦短視訊像豬食一樣,長期影響使用者心智,“這種反智低俗的娛樂消費品把一代人的審美水準拉下去了。”

對于這樣一種論斷,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但它确實有引人思考的地方:時間就在那裡,如果不能用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将它占領,它就會被低劣的文化産品乘隙占領。

是以,對深圳來說,如何進一步提升文化領域創新驅動能力,持續加大高品質文化産品的供給力度,是一個值得思量的話題。

比如,如何更好地留住城市的記憶與鄉愁?

深圳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系統建設,推動觀瀾古墟商埠遊徑入選第二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東江縱隊紀念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東寶行政督導處舊址列入第二批廣東省曆史文化遊徑,上川黃連勝醒獅舞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通過這樣的曆史次元,人們将看到一個更厚重、更有立體感的深圳。

再比如,深圳是一個年輕人居多的城市,如何發掘文化的“新”風景,如何讓生機勃勃的潮文化與年輕人實作關聯,并由此強化城市的青春、新銳、先鋒氣質,同樣值得探讨。

如果有人要問,怎樣才能從整體上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與品格?答案一定是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城與人的彼此認同、互相成就,亦由此而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