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论|高质量文化供给 催生城与人的彼此认同

社论|高质量文化供给 催生城与人的彼此认同

“我在深圳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依赖于深圳各级政府的文化补给。”

公号“深圳发布”昨日推送了一篇关于深圳加大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的报道,这是一个粉丝的留言。应该代表了很多深圳人的心声。

说点最近的。

元旦期间,深圳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接连举行新年音乐会;深圳图书馆为读者派送“春联盲盒”;深圳博物馆“交流·互鉴——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展横跨元旦、春节两个节日……2022年,你已经感受到了高雅文化源源不断的供给态势。

而回望刚刚过去不久的2021年,高质量文化供给已沉淀为我们高质量的文化记忆。

这一年,深圳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入选了国家发改委《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千余座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部分加入了“图书馆之城”统一平台,读者可以在其中享受无差别的服务。

你也许还会想起那一轮“湾区升明月”。2021年的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成功“破圈”,全网直播观看总量4.34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75亿次,形成现象级传播。

这一年,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区”通过验收授牌。不少街区承载着深圳的历史文化,“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的保护与活化,使这样的街区成为人们寻根深圳、了解城市历史的一个入口。

事实上,这些年来,深圳一直在提高自己的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

请注意这里面的“高质量”前缀。

是的,这样一个资讯过剩的时代,也往往存在文化的低端供给过剩。人们缺的不是文化供给,缺的是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去年6月,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发明的“猪食论”,在网上引起了争议。他说,部分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一样,长期影响用户心智,“这种反智低俗的娱乐消费品把一代人的审美水平拉下去了。”

对于这样一种论断,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它确实有引人思考的地方:时间就在那里,如果不能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将它占领,它就会被低劣的文化产品乘隙占领。

所以,对深圳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是一个值得思量的话题。

比如,如何更好地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深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建设,推动观澜古墟商埠游径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东江纵队纪念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列入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上川黄连胜醒狮舞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这样的历史维度,人们将看到一个更厚重、更有立体感的深圳。

再比如,深圳是一个年轻人居多的城市,如何发掘文化的“新”风景,如何让生机勃勃的潮文化与年轻人实现联动,并由此强化城市的青春、新锐、先锋气质,同样值得探讨。

如果有人要问,怎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与品格?答案一定是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城与人的彼此认同、相互成就,亦由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