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在台上演奏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翻開四川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家柴昊夫的朋友圈,簽名裡赫然寫道:指揮不能隻揮。幽默、逗趣,卻又發人深省。這不拘一格的格言似乎也與柴昊夫在台上的演出相映成趣。如果“過于高雅而沉悶”是橫亘在世人與交響音樂間的壁壘,柴昊夫則應該是一個“破壁人”。

1992年出生,14歲開始學習指揮,19歲正式執棒,29歲就被聘為四川愛樂樂團首席指揮,這在交響音樂界屬于稀罕事。不管樂界還是媒體,總有人以“天才”譽之。但柴昊夫并不以“天才”自居,他總結要當指揮家的三個特征:天賦、熱愛以及謙遜。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的過程中,他的談話也充分展示了這三點。

一份音樂的“甜品”

讓交響樂“玩”起來

2021年年末,柴昊夫帶領四川愛樂樂團演出了一場《一起走過2021》音樂會。當身着黑色鬥篷、手持“光劍”的柴昊夫出現在台上時,觀衆席驚呆了,“我是不是走錯到了話劇演出?”沒有看錯,印象中應該身着燕尾服、手持指揮棒,優雅上台的指揮似乎“走錯了片場”。正在演出的是《星球大戰》中的經典音樂,柴昊夫将“光劍”當做指揮棒,揮舞、互動,音樂廳的燈光伴随節奏忽明忽暗,台下的觀衆宛如身臨其境,緊張刺激感似乎并不亞于觀看電影的體驗。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在音樂會《星球大戰》曲目中大玩“光劍”

有“被迫”陪朋友前去聽音樂會的觀衆在結束後感歎道,“我以為交響音樂會,聽着聽着我肯定要睡着。”結果卻大相徑庭,越聽還越發“來勁”了。

誠然,這和絕大多數人印象中的交響音樂會都不太一樣。這也是大部分觀衆、樂手、甚至指揮同行對柴昊夫的印象:一個風趣幽默又有點調皮的青年指揮家。

柴昊夫不僅要給觀衆驚喜,甚至也常常想給自己的樂團成員們“搞”點驚喜,“我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想告訴他們我有哪些設計,那種臨時的發揮肯定非常有趣。”柴昊夫笑着說,“但萬一他們真的懵了呢?對于正式音樂會來說,還是有點冒險。”是以也隻是想想。

指揮深圳交響樂團的六一兒童節專場時,一段“搞怪”的視訊也在圈内被頻頻轉發:不管柴昊夫如何揮棒,樂手們始終無動于衷。這時,一位小女孩拿着指揮棒将他推出台外,樂團瞬間奏響了音樂。柴昊夫自嘲道:我失業了。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在音樂會中與演奏員互動的柴昊夫

柴昊夫有時将不同的道具搬上舞台,有時直接大玩COSPLAY,有時通過和樂團互動逗樂觀衆……這些音樂會“彩蛋”,是柴昊夫準備給觀衆的一份專屬“甜品”,但他也從未忘記給觀衆端來“正餐”。

高雅、有禮、嚴肅和專業,對柴昊夫來說,這依然是音樂會的主流,尤其是執棒四川愛樂樂團,這個馬上迎來50周年的老牌交響樂團,為觀衆帶來專業的交響音樂會是他的主要職責。“我們每年都有音樂季,其主要内容依然是國内外經典作品。”柴昊夫說,針對不同的音樂會處理的方式是不同的,對于音樂季中的音樂會,要考慮更多的專業性和儀式感,不管是曲目的選擇還是表現方式。

“但是有一些節日音樂會,我們更需要的是節日的氛圍感,是觀衆的參與感。是以我一定不能幹巴巴地站在台上,這個時候就需要‘彩蛋’。”柴昊夫笑着說道。

“行走江湖比較早”

1992年,柴昊夫出生于一個内蒙古音樂之家,父親是内蒙古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團長,演奏單簧管,母親是大提琴演奏家,同時也是一位老師。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柴昊夫似乎生來就應該學習音樂。

就連“柴昊夫”這個名字,也有點撞車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但他卻解釋,父母最開始取名時,并未想到這一層,僅僅是以“昊”、“夫”兩字,期盼他做一個心胸寬廣的大丈夫。而當一些朋友提到名字和柴可夫斯基相像時,他都将此歸結于美好的巧合。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2歲半的柴昊夫拿着指揮棒

柴昊夫從國小習鋼琴,在最開始的路徑規劃裡,父母是希望他走鋼琴演奏家的路子。但當父親帶着小柴昊夫去樂團觀摩時,吸引他的卻不是一旁的鋼琴,而是舞台正中央那個高大的背影。“我看不懂他在做什麼,但我覺得所有人都聽他的,這個人肯定是最厲害的。”在柴昊夫幼小的内心裡,一種對指揮家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伴随至今。

因為音樂家庭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天賦,2008年,16歲的柴昊夫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指揮專業,而後又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陳琳教授。

14歲開始學習指揮,這在國内外都算是比較小的年紀。尤其在國外,交響樂指揮大多是将一件樂器演奏到極緻後的轉型,指揮家往往都是三四十歲的年紀。每當年輕的柴昊夫去國外比賽或者交流,都讓當地樂團大吃一驚。

即便在國内,能在樂團擔任首席的90後指揮也屈指可數。2021年,四川愛樂樂團簽約柴昊夫時就曾在圈内引起一時轟動,朋友們發來打趣和玩笑,柴昊夫一律回應:低調,隻是“行走江湖比較早”。

年輕,是柴昊夫極大的優勢,也給他帶來了不少壓力。優秀的樂團總有不少優秀的前輩級演奏員,有些甚至是“長輩級”。對于年輕的柴昊夫而言,和年長一些的演奏員溝通,是他的其中一個難題。

“尤其是前幾年,樂團的演奏員幾乎沒有比我小的。”柴昊夫解釋道,台上無大小,指揮需要對整場音樂會進行全面的排兵布陣,這是職責所在,“當然,因為他們都是前輩,我都是盡量選擇非常禮貌的交流方式。”

一路“救場”來到四川

19歲時,剛剛考上音樂學院的柴昊夫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個人指揮。彼時,内蒙古呼倫貝爾五彩少年合唱團有一場音樂會,邀請的是内蒙古藝術劇院交響樂團演出。柴昊夫從小便在團裡長大,和演奏員們都十分熟悉。當時,他被安排負責前期的樂團排練,擔任助理指揮,等正式開演當天,再由專門的樂團指揮揮棒。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指揮柴昊夫

但臨近演出時,意外卻發生了。原本定好的指揮臨時有事無法演出,柴昊夫隻能上台“救場”。所幸的是,他和樂團的磨合度已經非常高,也很熟悉,是以絲毫不怯場,十分順利就完成了人生中的首場正式演出。

但這“救場”似乎就纏上了柴昊夫,一路從内蒙古“救”到了四川。

2019年,已經在業界嶄露頭角的柴昊夫收到四川愛樂樂團的緊急邀請,“昊夫,我們下周有場音樂會,很着急,看您是否有時間。”彼時,柴昊夫從未指揮過四川的樂團,他甚至沒有來過四川。

翻了一下日程,非常滿。但是他的内心裡卻對四川非常向往,尤其是一名指揮家面對一個嶄新的樂團邀請時,那種雀躍是按捺不住的。于是那年6月,柴昊夫修改了原本的行程,前往成都,與四川愛樂樂團進行了首次合作,大獲成功。

沒曾想到了12月份,四川愛樂樂團再次發來邀約,“昊夫,下周原定的意大利指揮家因為意外,剛剛做了手術,無法搭乘飛機,您有沒有時間?”因為第一次合作的成功,柴昊夫再次欣然前往,“雖然還是為了‘救場’。”

但不得不說的是,兩次“救場”演出讓雙方幾乎是一拍而合。四川愛樂樂團專業的演奏水準令柴昊夫如獲至寶,而柴昊夫的指揮能力也得到樂團成員的一緻好評和贊賞。2019年11月,柴昊夫帶領内蒙古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前往成都參加西部交響音樂周。讓他感動的是,當時還僅僅隻合作過一次的四川愛樂樂團的很多演奏員,都專程去聽他的演出,給他“紮起”。

“我覺得特别溫暖,尤其是四川愛樂已經是有50年的老樂團了,我作為年輕指揮,樂手們卻對我非常配合和支援,這是專業的表現,我很感動。”柴昊夫提到。

此後,柴昊夫便經常以客座指揮的方式出現在四川,直到2021年4月正式被聘為首席指揮。

指揮不能隻揮,這句幽默之語卻潛藏着智慧。對柴昊夫而言,指揮誠然是樂團的靈魂,但它更意味着一份責任,對台上所有演奏員的責任。

新青年上封面丨讓交響樂“玩”起來 90後指揮柴昊夫:指揮不能隻揮

柴昊夫進行樂團排練

“這個職業固然是有光環,但這個光環也讓我們的擔子愈發重了。”柴昊夫說道。

封面新聞:為什麼有的指揮要用指揮棒,有的不用?

柴昊夫:我們從國小的是要用指揮棒,因為指揮棒其實相當于是你的一件樂器。但這也有指揮家們的習慣問題,主要還是看個人。比如我的老師陳琳教授不太用指揮棒,我受她影響,也用得較少。還有就是和曲目有關。一些拍子較慢的樂章,能表現一種美感的時候,可能用手指揮更好控制,更好表現音樂。

封面新聞:指揮專業如何學習?

柴昊夫:指揮專業和其他音樂專業學習的課程類似,但是各科對指揮的要求更高一點。因為作為指揮來講,耳朵非常重要,你在排練的時候,所有的問題有90%以上都需要耳朵來判斷,是以我們對視唱練耳的要求更高。

早期打基礎的時候其實需要的東西很簡單,隻有三樣:指揮棒、譜子、鏡子,照着鏡子練習,不能放伴奏曲。因為指揮需要的是你去指揮音樂,不能讓音樂反過來指揮你,是以我們一般不能放伴奏曲來練習。

封面新聞:指揮音樂會這些年,有在台上發生過“意外”嗎?怎麼處理的?

柴昊夫:常有的事。比如說有一次我們演奏一個音樂家的獨奏會,他在台上唱錯了,導緻後面的音樂和他唱的都對不上。這種時候指揮就非常重要,需要我們馬上調整指揮的節奏,和演唱者重新融合在一起。是以對音樂會來說,認真看指揮是非常重要的。

封面新聞:你在指揮上有哪些個人習慣?

柴昊夫:我習慣背譜。這樣能把交響曲呈現得更完整,一般難一點的譜子,我可能提前兩個月就要準備。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是我老師陳琳對我的期望,她說你趁年輕的時候能多背就多背一點,歲數大了事多了,可能記憶力下降,也沒有精力背了。

封面新聞:你認為中國交響樂目前的發展如何?

柴昊夫:可以說,我們在演奏技巧上已經是非常好的水準了,國内一些高品質的樂團,是完全能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但目前可能在一些交響文化底蘊、以及觀衆習慣的養成上,我們還有一定欠缺。

(圖檔均由采訪對象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