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近況,在她跌落神壇的日子裡,老公季達峰默默付出不離不棄
赫爾曼·黑塞在《知識與愛情》中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生活都是奮鬥和犧牲。看似平凡的生活背後可能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和代價,而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和愛情也是人生中兩個極重要而不同的向度。
一、少年結緣,攜手同行
于丹生于1965年,像很多童年幸福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她早早地找到了興趣所在,沉醉于古典文學的世界,更是在大學時報考了相關專業。
一路走來,在古典文化裡沉浸越久,她就越多地被這些千百年來魅力絲毫不減的文字所改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她感動雀躍,也讓她越來越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在追求知識的時光裡,于丹也邂逅了自己的愛情。熟讀中國古典文學的于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當時的兩人看起來"門不當,戶不對"她還是堅持選擇與對方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大學裡的纏綿悱恻一直延續到婚後,一起成長的兩個人對對方都有足夠的了解和包容,婚後的的于丹醉心于工作,而她的老公季達峰也一直是她堅實的後盾,不僅主動處理家庭瑣事,還時時對她關懷備至,非常支援她的事業。
二、登上舞台,星光熠熠
多年的努力與奮鬥終于有了回報,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正火的《百家講壇》找上了她。《百家講壇》節目緻力于讓文化領域的專家站在台上為沒有條件的普通人傳播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許多業内有名的教授和學者在節目裡分享了獨特思維的知識,以自身深厚的專業素養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衆,也成就了一批"文化明星"。
而作為知名大學教授的于丹就在那時站在台上為大家講解了《論語》這本書,豐富的知識儲備,親切生動的演繹,使得枯燥乏味的曆史遺老一下子變得絢爛多姿。
《論語》回到了大家的手中,于丹走進了大家的視野。那時候的大師和教授還沒被污名化,随着當時被掀起的國學狂熱浪潮,于丹也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學術明星,被請上了各種舞台和講座,光環堪比今日的流量明星。
但隻有丈夫季達峰知道,妻子的成功的背後是無數汗水和辛勞,在所有人都驚呼她的成就時,他真心贊美妻子的努力和付出。
三、跌落谷底,不離不棄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于丹也不例外,成為公共人物,在接受所有光環與豔羨的同時,也要承受大衆時刻檢閱般的目光。成為聖人是有代價的,觀衆眼中的你儒雅親和,學識淵博,那你就得在所有的細節上都滿足他們的想象。
了解《百家講壇》這個節目節目屬性的人就知道,它不是一個消解意義和理想的産物,在高标準、高要求的時代氛圍中,公共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既定的價值規範所捆綁,更何況是宣揚這些思想的于丹。
可是于丹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行仿佛跟她所說的有很大的出入,仁義禮智信被高揚的名利所帶來的珠光寶氣所掩蓋,安居樂處的解讀猶言在耳,轉眼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個養尊處優的貴婦人。
幻想破滅了,熱情溺斃了,先前盛大的名勢開始反噬了。在北京大學主辦的昆曲論壇上,人們對于她長期以來的傲慢嚣張态度終于忍不住了,紛紛把她轟下了講台。
原來昆曲論壇就是為研究昆曲的專家們交流而設的,同學們也在這個論壇中受益良多,在論壇進行過程中,本來很多昆曲藝術家是應該做最後的總結發言的,可在結束了他們的中間環節後就都下場了,因為主辦方邀請了于丹做最後環節的發言。
可是在《百家講壇》上侃侃而談的于丹此時的表現卻十分蹩腳,她既不了解昆曲文化,也不知道自己不了解昆曲文化,在台上胡言亂語企圖蒙混過關,這種舉動徹底引起了衆人的不滿,她不僅侮辱了"大師"的稱号,也侮辱了觀衆。
這件事發生以後,于丹徹底跌下神壇,人們看待她就像看待一個笑話,以前的風光蕩然無存,她的作品也不再有影響力,人們漸漸淡忘了她。
于丹的生活也不得不是以發生巨大的變化,遭受這樣巨大的落差變化,勢必要以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為代價才能挺過去,一面正視已被摔碎的輝煌和尊嚴,一面要重整旗鼓,整裝待發,可是這又談何容易,有誰能真正把自己撕裂開來的?
還好于丹有個真心愛她的丈夫,兩個人相逢于微時,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深愛的人的,愛一個人就要接受她的所有。可能在别人眼中,于丹是教授,是學者,是風光一時卻又醜态百出的小醜,可是在季達峰眼中,她隻是自己的夫妻。
他無法看着妻子走向人生的絕境,在她跌落神壇的日子裡,他一直默默付出不離不棄,最終把她拉出了深淵。
愛和陪伴會改變一個人的心境,而季達峰堅定的選擇與不離不棄的陪伴也給了于丹勇氣和力量,可能她讓自己失望了,但丈夫沒有讓她失望,這便是她從頭再來的底氣。
于丹的近況在丈夫季達峰的陪伴下顯著改善,她積極地調整心态,努力振作,看清了自己的處境,也就不再怕那些失敗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