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評圖書:
書名:《單身偏見》
作者:(澳)克萊爾·佩恩
譯者:張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聯合天際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春節,總是與幸福、快樂、團聚等标簽相聯系。每到這種時候,圍繞單身者的嘲諷以及自我嘲諷,總能以各種段子等方式流傳。親朋好友相聚,單身者有時會顯得格外格格不入,因為大家無論聊什麼,都能把話題轉到催婚之上。
新出版的《單身偏見》一書指出,對于單身人士的偏見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歧視,在全球範圍内都頗為盛行。
這首先是因為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人口增長率停滞不前。而人口結構中,單身人士和單人家庭的數量顯著增加。雖然不乏單身父親或母親單獨養育孩子的例子,但許許多多的小家庭确确實實就是由一個人組成的。總體上講,單身越多,生育率确實就越低。
幾年前,根據包括大陸在内的一些國家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至少有3億單身人口。在美國,單人家庭的數量從1960年到2014年,從1000多萬人上漲到了3500萬人。日本東京的單人家庭占到了45.8%。而2016年,28%的英國家庭也隻有一個人——加拿大2016年的統計資料同樣顯示有28.2%的家庭隻有一個人。在印度,單身女性數量從2001年的5120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7140萬人,其中包括喪偶女性、離婚女性、成年未婚女性以及被丈夫抛棄的女性。
《單身偏見》設問:為什麼相對而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一個因素在于,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屈就。過去,兩人結婚,才能合力操持好一個家庭。但這一前提而今顯得越來越脆弱甚至虛假,因為不少人可以掙到足夠養活自己的錢。
而且,教育、醫療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高房價,這意味着養育孩子的成本甚至超過了兩人結婚的合力。換句話說,如果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房價繼續高企,養育成本還是那麼貴,這就會極大地阻礙适齡人口結婚生子。
還有一個隐形因素。長期以來,無論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還是歐美,女性都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但因為家務勞動并不直接采用金錢計算,是以大量的男性固執地認為隻有自己在“養家”。女性承擔家務勞動,以及生育、養育孩子付出的身體代價,以及職場成長、創業發展等方面損失,在女權主義高漲的當下,仍然沒有被社會主流觀念普遍承認。有句俗話叫做“惹不起,躲得起”,一些能夠實作經濟獨立的女性也是以拒絕通過婚姻,成為夫家的生子機器。
單身人口、單人家庭數量的增長,已經成為近年來引發普遍關注的人口現象。對此,心理學家擔心單身帶來的孤獨成為一種普遍征候——問題是,孤獨并不直接與單身與否挂鈎。另外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意識到,單身人士相比已婚人士,更喜歡外出就餐、到健身房鍛煉、上課、參加公共活動或參與志願服務。大陸、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官方則緻力于通過宣傳、政策引導,設法推動提高結婚率。
一個頗具悖論意義的事實是,隻有将官方以及社會文化之中有關單身人士、單人家庭的歧視性觀念予以祛除,承認無論是單身還是适齡結婚生子,或者晚婚,或者結婚不生育,或是不邁過結婚門檻但情侶長期穩定居住,或是單身父母單獨撫養孩子等婚戀選擇都是正常的,每一項選擇并不存在道德上的過失或是生理上、心理上的問題,也并不比其他選擇優越,讓單身人群可以相對輕松地進行婚戀選擇,反而有利于降低單人家庭比例,減少單身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與之相關的問題是,因為懼怕離婚率高企(相較于低迷的結婚率)并造成人口生育減少,因而一些國家和地區給了離婚設定了直接和間接門檻,試圖通過規勸、阻礙等方式來減少離婚。這其實就造成不美滿的婚姻,尤其是充斥家庭暴力、冷暴力的婚姻,就成為了當事者無法擺脫的沉沒成本——每一樁類似的案例,都至少會深刻地影響身邊人的婚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