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节催婚进行时,亟待摆脱的单身偏见

春节催婚进行时,亟待摆脱的单身偏见

所评图书:

书名:《单身偏见》

作者:(澳)克莱尔·佩恩

译者:张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天际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春节,总是与幸福、快乐、团聚等标签相联系。每到这种时候,围绕单身者的嘲讽以及自我嘲讽,总能以各种段子等方式流传。亲朋好友相聚,单身者有时会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因为大家无论聊什么,都能把话题转到催婚之上。

新出版的《单身偏见》一书指出,对于单身人士的偏见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歧视,在全球范围内都颇为盛行。

这首先是因为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人口增长率停滞不前。而人口结构中,单身人士和单人家庭的数量显著增加。虽然不乏单身父亲或母亲单独养育孩子的例子,但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确确实实就是由一个人组成的。总体上讲,单身越多,生育率确实就越低。

几年前,根据包括大陆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3亿单身人口。在美国,单人家庭的数量从1960年到2014年,从1000多万人上涨到了3500万人。日本东京的单人家庭占到了45.8%。而2016年,28%的英国家庭也只有一个人——加拿大2016年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有28.2%的家庭只有一个人。在印度,单身女性数量从2001年的512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140万人,其中包括丧偶女性、离婚女性、成年未婚女性以及被丈夫抛弃的女性。

《单身偏见》设问:为什么相对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一个因素在于,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屈就。过去,两人结婚,才能合力操持好一个家庭。但这一前提而今显得越来越脆弱甚至虚假,因为不少人可以挣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钱。

而且,教育、医疗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高房价,这意味着养育孩子的成本甚至超过了两人结婚的合力。换句话说,如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房价继续高企,养育成本还是那么贵,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适龄人口结婚生子。

还有一个隐形因素。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还是欧美,女性都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但因为家务劳动并不直接采用金钱计算,所以大量的男性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在“养家”。女性承担家务劳动,以及生育、养育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以及职场成长、创业发展等方面损失,在女权主义高涨的当下,仍然没有被社会主流观念普遍承认。有句俗话叫做“惹不起,躲得起”,一些能够实现经济独立的女性也因此拒绝通过婚姻,成为夫家的生子机器。

单身人口、单人家庭数量的增长,已经成为近年来引发普遍关注的人口现象。对此,心理学家担心单身带来的孤独成为一种普遍征候——问题是,孤独并不直接与单身与否挂钩。另外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意识到,单身人士相比已婚人士,更喜欢外出就餐、到健身房锻炼、上课、参加公共活动或参与志愿服务。大陆、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官方则致力于通过宣传、政策引导,设法推动提高结婚率。

一个颇具悖论意义的事实是,只有将官方以及社会文化之中有关单身人士、单人家庭的歧视性观念予以祛除,承认无论是单身还是适龄结婚生子,或者晚婚,或者结婚不生育,或是不迈过结婚门槛但情侣长期稳定居住,或是单身父母单独抚养孩子等婚恋选择都是正常的,每一项选择并不存在道德上的过失或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问题,也并不比其他选择优越,让单身人群可以相对轻松地进行婚恋选择,反而有利于降低单人家庭比例,减少单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因为惧怕离婚率高企(相较于低迷的结婚率)并造成人口生育减少,因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给了离婚设置了直接和间接门槛,试图通过规劝、阻碍等方式来减少离婚。这其实就造成不美满的婚姻,尤其是充斥家庭暴力、冷暴力的婚姻,就成为了当事者无法摆脱的沉没成本——每一桩类似的案例,都至少会深刻地影响身边人的婚恋选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