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衆所周知,中國上下有五千多年的曆史,誕生了許多稀世珍寶,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歲月的流逝有的沉眠于地下,有的被請進了博物館,但是更多的是明珠蒙塵。有很多羨慕那些拿着文物寶貝鑒寶的人,眼紅了人家大半輩子,最後發現自己家喂豬的大碗,院子裡腌制鹹菜的大缸就是明珠蒙塵的稀世寶貝。下面,就來看兩則這個考古轶事。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有一個偏僻的小鄉村,村民在工地裡勞動時,無意中挖到了一個銅器。這個銅器長滿綠鏽,除了“長”的象水瓢,并無其它出奇之處,再加上周圍也沒有挖出其他的東西,是以都沒有把這個“水瓢”當一回事,丢棄一旁。村裡一年老伯家裡正好缺一個缺一個水瓢,于是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用來打水。結果這一用就是十多年,後來政府開始進行文物普查,這位老伯忽然想起來自己家裡的那個“水瓢”,于是拿給專家去鑒定。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專家看到“水瓢”後,先是一怔,但見水瓢全身的銅綠都沒有擦掉,粗粗一看毫不起上。然而,專家仔細一看又驚呆了,“水瓢”不但儲存得完整,而且顯然不是一般的青銅器。之後,在征得老伯同意後,專家們将這個熨鬥帶回了研究所裡進行鑒定。

鑒定的結果吓了專家們一跳:這是一個兩千前的古代“熨鬥”。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據史書當中記載,在西漢的中期,熨鬥這種東西,就已經在民間出現,并且使用了。到了晉朝時期,《杜預集》有這樣的記載:當時熨鬥和澡盆和藥杵等東西,就已經成為了民間必備的東西,幾乎每家每戶都有。

古代的“熨鬥”都是青銅器制造,時的熨鬥并不是像現在這樣的造型,而是像是如今的水瓢一樣,前端是一個盆子一樣的造型,而後半部分則是實心的長柄。最開始的用途是來拷問犯人的刑具。後來随着刑法的手段和技術的提升。熨鬥這種原先用來燙皮膚的刑具,被其代刑具所代替。而熨鬥的主要職能則轉化成了燙衣服之類的,當時,古人最開始在熨鬥前端的盆中裝滿熱水,用來燙一些絲綢品。後來百姓使用時更多的是直接将燒紅的木炭放在全段的盆中,等到整件青銅器燒熱了,才用來燙衣服。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這也一直沿用至今。

而這個青銅熨鬥的問世,使得中國超過外國将近1900年發明了熨鬥,可以稱之為世界第一個發明。

而據悉,這個青銅熨鬥的價值上億,是無價之寶。

無獨有偶,還有一件國寶也是無意中發現的。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在沈陽一個十分簡陋的鄉村國小中,因為當時學校并沒有條件裝電鈴,全靠老師在規定時間敲打一個鐵片來提醒上下課時間。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國内曾經掀起一股文物熱,當時很多的古玩愛好者或者專家走進中國很多偏遠的農村,專門收購被人們不看到眼中的舊物件,當時也有很多的人是以發家緻富了。

一次,一個專家經過這個學校,聽到鐵片敲打的響聲後,覺得聲音與衆不同,于是拿下起鐵片進行仔細觀摩,在常人看來它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他卻很快發現鐵片有“異樣”,這個鐵片越看越覺得像史書中記載的雲闆。于是,他立即尋找文獻資料,并且對其作了年代鑒定,鑒定結果是: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雲闆”。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具體來說,這塊雲闆是清朝努爾哈赤時期軍事上的一個報警裝置,在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有專門的人去敲響這個鐵片,傳遞資訊,起到“防空警報”的作用。

“雲闆”使用曆史并不久,隻是在清朝的史書中才出現過幾次,近代專家們也沒有見到過類似實物,一直在尋找傳說中的“雲闆”,結果一點音訊都沒有,就在快要放棄的時候,不想奇迹出現了。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消息傳出,舉國嘩然,誰能想到被拿來當作上下課打鈴用的鐵片就是專家們尋找三十年的雲闆,這太不可思議了。

現在這塊“雲闆”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珍藏在沈陽博物館中,成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