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樟林古港永定樓僑批館開放

樟林古港永定樓僑批館開放

僑批捐贈者葉志浩講述他爺爺“寫批洪”與僑批的故事。

本報訊 (記者蔡曉丹 陳史攝影報道)僑批紙短,家國情長。為傳承曆史記憶、展示僑批文化,做好新時代“僑”文章,近日,潮汕地區第一家鎮級僑批館——澄海區東裡鎮樟林古港永定樓僑批展覽館正式開放,讓到訪的遊客僑胞、市民朋友在這裡沿循時光的軌迹,讀懂遊子的悠悠鄉愁,見證先輩的艱苦奮鬥,銘記華人華僑的家國情懷。

樟林古港作為汕頭開埠前的粵東第一大港,是傳承潮汕“紅頭船精神”的具象載體。永定樓,又名觀海樓,坐落在樟林古港新興街口,原是一座貨倉和航标兩用的清代建築,是當時商貿洽談和船工休閑的場所,後來逐漸成為海外華僑與家鄉親人互通書信的節點,見證了樟林古港的繁華與滄桑。經過一年多的修繕,這裡被改造成為僑批展覽館,策展小組從各地征購的1016份檔案中,精心挑選較為有代表性的300多件僑批檔案,分成“僑批集萃”“番畔唐山”“僑批藝文”“遙迢彙路”“家國情懷”“樟東僑批”6個展廳展出。

家國情懷寄尺素,僑批記載着彼時番客的精神寄托,承載着一代人的曆史記憶和家國的溫度,更是華僑華人尋根的橋梁,蘊含着獨特的文化内涵和豐富的史料價值。記者探館發現,館内不僅有水客批、喜事批、平安批等多種形式的僑批,還有豬仔錢、僑批局招牌、千字文印架、“批腳三件寶”等僑批業相關的舊影舊物,更不乏通過圖文形式講述僑領故事、僑批彙路等。展出的一封封批信背後,更是隐藏了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見證了華僑一段段血肉相連的脈脈深情。

廣東省檔案館民間檔案文獻鑒定專家、永定樓僑批館策展小組成員張美生向記者介紹道,館内展有一封目前國内僅存的清末民初時期的“最長僑批”,該批的内信展開長達1.5米,是華僑炳思因在泰國搭乘火輪赴目的地收賬路上遭遇艱難險阻,在信中詳細講述自己下南洋的血淚史。信中一句“貧而清,較勝富而濁”讓張美生十分感慨,他認為,華僑在外謀生不易,卻仍不忘教導後代,不論貴賤做人最重要是要清清白白。“這些先人對後輩的清廉教育意義深遠,對當代仍有警示作用。”

值得一提的,還有僑批館的鎮館之寶——潮汕僑批局牌匾。“這是目前國内唯一的潮汕僑批局的招牌,對于研究僑批檔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據張美生介紹,此塊題着“義發祥批局”的牌匾原位于揭陽榕城,具體批局存續的年月不詳,但從其收寄的其中一封1948年的回批顯示,18世紀40年代時該批局還在運作。此外,據相關資訊顯示,該批局在當時與汕頭大通街四号的“信和成批局”是連号經營,這也反映了當時潮汕地區僑批業的關聯情況。

記者了解到,當地将以永定樓僑批展覽館開放為契機,繼續擦亮樟林古港這一曆史文化名片,傳承潮僑文化,做好潮僑文章,彰顯僑鄉潮韻的風貌和魅力。

【來源:汕頭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