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将蕭勁光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因為這位大将是陸軍出身,但是卻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了海軍的司令。不過,更傳奇的是,他有六個兒子,并且都不是泛泛之輩:這六個兒子裡,有一個副部長,二個主席,還有三個将軍。當真應了那句話:虎父無犬子。

1、貧窮人家的進步人士
蕭勁光生于1903年的湖南。此時的中國還處于慈禧太後掌權之中。當時,清朝和列強簽訂《辛醜條約》沒幾天,是以,大量的外債,壓在了全中國每一個老百姓的身上。蕭勁光出生的家庭很窮,在這樣的條件下,可想而知他的童年生活。
不過好在蕭勁光的家裡還是選擇讓蕭勁光讀書。并且蕭勁光也很刻苦,在1917年的時候,還考上了長沙的中學。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進步的思想。
1919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許許多多被壓迫的民族都接觸到了列甯的思想。蕭勁光也在第二年,加入了當時的進步組織,并在1921年的時候,親自前往蘇聯,學習進步思想。
少年豪傑
1924年,革命導師列甯去世,蕭勁光被指明代表東亞的無産階級志士出席列甯的葬禮。并在1925年的時候,受上級指派前往廣東支援北伐革命。随着“四一二”的發生,蕭勁光被組織派回蘇聯,系統學習軍事理論,準備學成歸來後,武裝鬥争發揮自己的貢獻和力量。
終于1930年,蕭勁光帶着系統的軍事理論支援回到了蘇區,參加了紅軍,開始和敵人進行戰鬥。蕭勁光在紅軍時代,最為激烈的一戰,莫過于帶着七十多人的武裝阻擊國軍三個師的進攻,雖然最終蕭勁光還是帶着部隊撤離戰鬥,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懸殊的對戰,敢于指揮并且臨危不亂,這已經是十分難得了。這或許就是大将風範吧!
海軍司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于新中國來說,大規模的國内革命戰争可以告一段落,而建設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擺在了眼前。
中國有三百多萬平方公裡的海洋,而舊中國的海軍資源都被老蔣拐到了寶島上,對于新中國來說,想建設海軍就需要從零開始。雖然很艱難,但是海軍必須得建設。
于是,領袖任命蕭勁光為海軍司令。起初蕭勁光比較為難:自己之前的戰鬥,都是在陸軍領域。自己在海軍領域沒什麼經驗,如何能建設海軍?不過,在領袖的鼓勵下,蕭勁光還是擔任了海軍司令,并且積極學習、研究美國、蘇聯甚至日本的海軍經驗,建設海軍,并創辦海軍方面的軍校。蕭勁光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理論:那就是想要建設強大的海軍,首先得建設一系列的海軍學校。隻要有源源不斷的海軍人才輸送給海軍,海軍才會強大。這個理念其實非常先進,時至今日依舊不落後。
家庭情況
蕭勁光的兒子們和他的父親一樣優秀。
蕭勁光的長子也曾經留學蘇聯,并在回國後,通過努力奮鬥,成為了輕工業部的部長。中國的紡織業等工業曾經在世界上領先一時,這都得力于輕工業部的上司管理。
次子和蕭勁光一樣,從事軍旅工作,并被授予中将軍銜。
三兒子則從事政協方面的工作,并且還擔任過政協機關的副主席。
四兒子也曾經在蘇聯留學,和他的三哥一樣,在政協機關擔任過副主席。
五兒子從事軍職,不過最初并非在解放軍,而是在武警部隊裡服役,後來交流到解放軍體系,并獲得少将軍銜。
六兒子則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也被授予少将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