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統臨死前長歎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都敢怒不敢言

公元214年,劉備帶隊進圍雒城,龐統在進攻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年僅36歲。

在他臨時前,說了一句話:“吾死,乃天命也。”戰場上無人預測生死,為何龐統要如此說?

那時龐統投奔劉備不過4年光景,但是成績已是斐然,劉備用了他的一計,順利拿下益州。

龐統臨死前長歎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都敢怒不敢言

棄東吳奔劉備

龐統不是一位喜歡自我表現之人,但後人都說他的才華不輸諸葛亮,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得到在位者的賞識。先是在周瑜手下幹活,那時已經有點知名度,他還曾經獻計孫權,乘劉備來東吳時,除去他。

不過他在孫權這受到冷遇,那時周瑜已經病故,其實正是用人之時,據說魯肅還向孫權力薦他,結果孫權一相面,這人長得太樸實了,不像會動心機之人,不用他。此地沒有他的位置,那就另尋他處呗。

于是他就去找劉備,劉備可是當年出名的愛才之人,而且口碑很好,禮賢下士,談到一些感人故事時,動辄就掉幾滴眼淚。

不過劉備一開始也沒重用他,給他一個小官,做了個耒陽縣令。

不要說劉備身邊的諸葛亮着急,就連遠在東吳的魯肅也急了,放着這麼個厲害人物去管一個小地方的縣務,太屈才了吧,然不成是劉主公要考察人家的實際能力?魯肅還特意寫信勸劉備。龐統更厲害,壓根就不做事。

龐統臨死前長歎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都敢怒不敢言

劉備這才識鳳雛

迫于外界壓力下,劉備找龐統好好聊了聊,覺得此人有想法,開始重用他,不過就親密關系,那是遠遠比不上諸葛亮。

劉備後來就帶着龐統入蜀,期間龐統獻了上中下三計,如何謀取益州。在此之前,本是有個機會的,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益州,不過劉備拒絕了,理由是:“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劉備可是時刻護着他的“聲譽”。

後來龐統再說此事時,劉備用了中計。楊懷和高沛是劉璋手下兩員大将,曾多次寫信給劉璋勸其趕緊将劉備打發走。劉備就采用龐統的計策假意撤兵,理由是荊州告急,私下卻是指令軍隊整裝待發。

龐統料事如神,知道楊高二人聽聞劉備要走,心中高興,一定會為劉備踐行。當時他的意思是将此二人收編,而劉備的做法是,将這二人給斬了,進而攻打成都。

龐統臨死前長歎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都敢怒不敢言

長歎驚爆一個最大秘密

劉備後來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他和大家一塊慶功時,很是得意:“

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直接怼了句:“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最在意什麼?他的“仁者”形象。

劉備當即火了,直接擡出個人物—周武王,說當年周武王伐纣,事後慶功,就能說他不是仁者麼?還将龐統趕出去了,不過很快又将龐統叫回來,還問他,我們剛才讨論啥,是不是有關誰的過失啊?龐統來了句:“君臣懼失。”大家都有過失。劉備聞言還挺高興。

龐統這是認錯了麼?他在反思自己投奔劉備的決定是否正确。

天下人盡知劉備是位“仁義之君”,很多人真的是沖着這“仁義”二字而投奔他。但是近在身邊的龐統卻是看清楚了。當時劉璋在涪城見劉備,多好的機會,劉備不用,還用什麼“恩信”搪塞,等人家一走,開始用計取成都。

龐統給地上計更是快捷,派兵小道趕在劉璋回去前直取成都,劉備不用這個。還将人家兩員大将都給斬了。龐統中箭後,無奈

長歎

的那句話,别人可能以為是說他自己,

他其實是哀歎已經沒有氣力的漢室,有這樣的劉皇叔,壓根沒有重振的希望。

龐統臨死前長歎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都敢怒不敢言

小結

這些話諸葛亮敢說麼?作為劉備很親近的人,更應該指出缺點才是啊,不過基本看不到諸葛亮有什麼“過分”的勸谏之言,大概是憋在肚子裡了吧。也許真正用心的謀士,應該就如龐統,有能力也有自己的脾氣,該說時就說,而不是自個生氣,假裝什麼也看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