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和一個剛分手的朋友聊天,她對我說,即使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她依舊覺得很孤獨。過去這兩年,三場戀情宣告失敗,似乎已經讓她對愛失去了信心,沒有精力再去進入一段親密關系。
有人說,對親密關系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也有人說,伴侶是長期穩定的社會聯結,還有人甚至會說,或許我們并不需要愛情。
人的一生真的需要愛情嗎?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來看看月食的小夥伴在關于“愛”的話題裡都在聊什麼吧!
月食昵稱:樸酥
在過去的幾段感情中,我不斷地重複在戀愛中的關系模式:過度付出、自我犧牲,把注意力集中到對方身上,最後雙方精疲力盡。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後,我明白問題的症結在于我自己,我并不真正接納我自己,也沒有人能夠以我期待的方式愛我。
如今我依然相信世界上有真愛,隻是不相信它會發生在我身上。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也并不介意它不發生。
#
為什麼我談戀愛這麼難?
月食昵稱:紅雪
追求别人時,我們會情不自禁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猜測對方對自己的想法,在不知不覺中将對方理想化。将對方理想化的越來越大,自己的位置就被擠出去了,自己的尊嚴、感受在那個人面前就變得非常渺小。
就像狗狗去追求一個扔出去的飛盤一樣,飛盤隻是一個符号,但追求的過程中仍然很快樂,雖然追求到了之後卻發現原來不能吃,然後就開始等待着下一個飛出去的飛盤。
要愛真實的人,不要愛一個符号。在這之前,最該愛的是自己。
一起學會有尊嚴的去愛
月食昵稱:午後紅茶
現在有很多速食愛情,身高、星座、興趣愛好比對了,就火速進入關系;一旦發現對方踩了自己的“雷區”,火速下頭,結束關系。我期待的愛情和山盟海誓、門當戶對都沒有關系,隻要有那麼一點耐心、一點默契、一點好奇,再加上互相都是“不錯的人”,聽上去就是不錯的愛情,可是至今,我都沒有遇上這樣的人。
在遇上這樣的人之前,我甯願單着,也不願意将就。
人一生真的需要愛情嗎?
月食昵稱:千樹
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最初兩三年,我始終處于一種生長和擴張的狀态。似乎有一種高于我的力量在牽引着我往上升。那些時刻,内在宇宙中的原子不斷爆破、分解、增殖,是毋庸置疑的快樂。
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熾熱的感覺并不能持久存在。人是不是根本就無法長久地喜歡另一個人?
重讀周保松《小王子的領悟》,他在談論小王子與玫瑰的愛情時,說:“我既然馴養了她,為何又放棄了照顧她的責任?” 這句話給我很深的觸動。我想,愛不隻是一種裹挾着狂喜的強烈激情,還應該是「我必須對我的玫瑰負責」。
這種負責,不是挑出自己認為“對的”狀态和方式,然後要求雙方共同努力;而是遇到變化時,首先嘗試拓寬自己的包容邊界,讓兩個人的關系,最終可以容納得下一定的起伏和震蕩,可以有傾斜、轉彎和止步不前的自由。
原來我可以這樣愛一個人
月食昵稱:月食居民
它不一定是愛情,也可以是任何包含「足夠深入的自我暴露」+「核心需求的投射」+「對人與人之間差異的進一步了解」+「收獲自我覺察」的關系,你可以把它看作人生之旅的進階副本,但通關本身不是目的,體驗才是。
親密關系本身也不是目的,白頭偕老或任何需求的滿足也都不是真正的目的,認識你自己才是。通過體驗這個副本,那些不愛自己的人将可能逐漸由愛對方到愛自己,實作自洽,進而可能從愛自己到愛世界,随之才有真實的機會去推動自我價值的實作或體驗到自我的圓滿。
這才是所有關于親密關系的期許裡,最終能實作的那份意義。探索有關于人生與自我的真理,這樣的冒險機會不可不說是誘人的。又或者,它就是世上最大的誘惑。不然,我們怎會如此地哭了,痛苦了,還想要繼續呢。不然,我們怎會如此地交會,分離,創造出一個個故事,為錯失的可能性而遺憾,怅惘,又看似偶然地迎來下一個可能呢。
人類最擅長的就是創造故事,但關系的故事實際上沒有結尾,如果有,那就是停止自我探索的那一天。
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
在月食社群裡,看到過一條這樣的動态:
“每次逛月食,都能旁觀别人與我截然不同的人生,每一個我有限的生命中未曾設想的人生道路都讓我感到震驚。但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包容、開放的人。是以,雖然看到差異的瞬間首先感受到的是抗拒和否認,我并不會停留于此,而是調動起自己的好奇心去觀察,去接受,最後學會欣賞。”
在這裡你可以講述在親密關系中的人生困惑和經曆,也能看看其他人關于愛的體驗和感悟。在一個個承載着情感和領悟的故事裡,你也許終會成為他者人生中的一名「擺渡人」,治愈也在自愈。如果你願意,月食這顆小小的電子星球期待等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