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18歲”至“死亡”階段

作者:靈動心理

人生是一場苦旅,慢慢來,不要急。

本文分為三個階段:

18——24歲;

25——65歲;

65——死亡;

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

之前的文章我們已經講過前五個階段,今天講最後三個階段。

第六階段

(18——24歲):成年早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親密與孤獨

自我品質——愛的品質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18歲”至“死亡”階段

埃裡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對“健康的人”的定義:充滿愛而勤奮工作的人。

隻有青春期形成積極同一性的人,才更容易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系。

因為隻有學會了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别人。

獲得同一性的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更樂意把自己和别人的同一性融合,進而具備了與他人親密相處的能力,具備了成為社會一員和夥伴關系成員所須承擔義務的能力。

記得有人把戀愛的過程比作兩個人把四條腿變成三條腿的過程。

這裡的同一性融合,也有類似情況,需要個體做出一定的犧牲和讓步,重新調整同一性。

反之,無法與别人建立親密關系,就會拘泥于刻闆的人際關系模式,會有深邃的孤獨感。

按照埃裡克森的說法,如果個體發展的親密能力勝過孤獨的感受,那就完成了這一階段的任務,獲得了愛的品質。

定義為:雙方對永久抑制遺傳導緻的分工作用的對抗性互相獻身。

如果無法解決這一階段的危機,就容易陷入混亂的親密關系,比如很快進入戀愛關系,卻不長久,惡性循環。

結合之前我們講過的幾個階段,不難了解,早戀是會抑制自我的探索和發展的。大學時期是最好的戀愛階段。

因為18歲之前很多孩子還沒有明白“我是誰”,“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種不健全的同一性會影響親密關系的建立以及穩定性。

大學時期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學業壓力的相對減輕,可以試着探索愛與分享,犧牲與付出。即便戀愛失敗,對日後的人際關系也會有所幫助。

是以,家長不可一味追求孩子事業的成功,阻止孩子們進入戀愛關系。

第七階段

(約25——65歲):成年中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繁殖與停滞

自我品質——關心品質

如果上幾個階段發展得好,人就會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也會力圖把這種積極的狀态傳遞給下一代,或者進一步創造更好的生活提高下一代的生活水準。

會獲得“繁殖感”,由衷的關心下一代和周圍的人,

如果人沒有繁殖感往往會在工作上停滞不前,沒有積極性,生活變得貧乏無味。

埃裡克森認為,一個人與繁殖能力相關的表現勝過停滞狀态,就會獲得關心品質,會發自内心地關心别人,不會把這些事情當作不可推卸的義務。

反之,如果沒有解決這一階段的危機,人可能變得自私,隻關注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有“繁殖感的人”不一定是指生過孩子的人。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18歲”至“死亡”階段

比如畫家、作家或者演藝圈的人,即便沒有孩子,但他們的作品一直被流傳下去,他們也是以獲得了“繁殖感”。

可有些人雖然有孩子,因為前幾階段的任務完成得不好,也并沒有形成關心品質。

不過,相比事業的成功,繁衍後代是最容易形成關心品質的。

第八階段

(約65歲——死亡):成年晚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自我完善與絕望

自我品質——智慧品質

當一個人回顧自己走過的一生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實的、有建立的、幸福的,那麼他就會有一種圓滿感和滿足感,就不會懼怕死亡。

反之,當一個人回顧自己走過的一生感到滿是失敗、挫折、遺憾時,就會對人生絕望,因為他覺得已經沒法再彌補遺憾了,外在表現可能懼怕死亡或者抑郁,甚至有自殺傾向。

自我完善滿足感的形成,和前面幾個階段息息相關,發展的好就會有滿足感,發展的不好就會有絕望和痛苦。

還有一種人,會一直徘徊在滿足感和絕望感之間,尋找平衡感,會因為生活的境遇而不斷變化。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18歲”至“死亡”階段

按照埃裡克森的說法,如果感到自我完整勝過失望絕望,就會獲得智慧品質。這樣,人就會超然地看待死亡,将死亡看作自然的歸宿,同時又對生命有着積極的關注和了解。

隻有個體發展得足夠成熟,才會獲得這樣的智慧,即便現在做不到,也不必太過于強求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對待死亡、對待生命的态度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信任感,也就是如果兒童的照料者完善到不懼怕死亡,那麼這些健康的兒童也不會懼怕生活。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把埃裡克森理論的八個階段全部講完了。

如果你看完了文章,發現自己有很多未完成的遺憾,也不必後悔和驚慌,因為了解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