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岁”至“死亡”阶段

作者:灵动心理

人生是一场苦旅,慢慢来,不要急。

本文分为三个阶段:

18——24岁;

25——65岁;

65——死亡;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

之前的文章我们已经讲过前五个阶段,今天讲最后三个阶段。

第六阶段

(18——24岁):成年早期

发展任务与危机——亲密与孤独

自我品质——爱的品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岁”至“死亡”阶段

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健康的人”的定义:充满爱而勤奋工作的人。

只有青春期形成积极同一性的人,才更容易和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获得同一性的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更乐意把自己和别人的同一性融合,从而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具备了成为社会一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

记得有人把恋爱的过程比作两个人把四条腿变成三条腿的过程。

这里的同一性融合,也有类似情况,需要个体做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重新调整同一性。

反之,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就会拘泥于刻板的人际关系模式,会有深邃的孤独感。

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如果个体发展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独的感受,那就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获得了爱的品质。

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相互献身。

如果无法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就容易陷入混乱的亲密关系,比如很快进入恋爱关系,却不长久,恶性循环。

结合之前我们讲过的几个阶段,不难理解,早恋是会抑制自我的探索和发展的。大学时期是最好的恋爱阶段。

因为18岁之前很多孩子还没有明白“我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不健全的同一性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稳定性。

大学时期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学业压力的相对减轻,可以试着探索爱与分享,牺牲与付出。即便恋爱失败,对日后的人际关系也会有所帮助。

所以,家长不可一味追求孩子事业的成功,阻止孩子们进入恋爱关系。

第七阶段

(约25——65岁):成年中期

发展任务与危机——繁殖与停滞

自我品质——关心品质

如果上几个阶段发展得好,人就会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也会力图把这种积极的状态传递给下一代,或者进一步创造更好的生活提高下一代的生活水平。

会获得“繁殖感”,由衷的关心下一代和周围的人,

如果人没有繁殖感往往会在工作上停滞不前,没有积极性,生活变得贫乏无味。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与繁殖能力相关的表现胜过停滞状态,就会获得关心品质,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别人,不会把这些事情当作不可推卸的义务。

反之,如果没有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人可能变得自私,只关注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有“繁殖感的人”不一定是指生过孩子的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岁”至“死亡”阶段

比如画家、作家或者演艺圈的人,即便没有孩子,但他们的作品一直被流传下去,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繁殖感”。

可有些人虽然有孩子,因为前几阶段的任务完成得不好,也并没有形成关心品质。

不过,相比事业的成功,繁衍后代是最容易形成关心品质的。

第八阶段

(约65岁——死亡):成年晚期

发展任务与危机——自我完善与绝望

自我品质——智慧品质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走过的一生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有创建的、幸福的,那么他就会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就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当一个人回顾自己走过的一生感到满是失败、挫折、遗憾时,就会对人生绝望,因为他觉得已经没法再弥补遗憾了,外在表现可能惧怕死亡或者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

自我完善满足感的形成,和前面几个阶段息息相关,发展的好就会有满足感,发展的不好就会有绝望和痛苦。

还有一种人,会一直徘徊在满足感和绝望感之间,寻找平衡感,会因为生活的境遇而不断变化。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岁”至“死亡”阶段

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如果感到自我完整胜过失望绝望,就会获得智慧品质。这样,人就会超然地看待死亡,将死亡看作自然的归宿,同时又对生命有着积极的关注和理解。

只有个体发展得足够成熟,才会获得这样的智慧,即便现在做不到,也不必太过于强求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对待死亡、对待生命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信任感,也就是如果儿童的照料者完善到不惧怕死亡,那么这些健康的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把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全部讲完了。

如果你看完了文章,发现自己有很多未完成的遗憾,也不必后悔和惊慌,因为了解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