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近兩年來,有網友翻出了2001年國産電影《藍色愛情》的劇情片,稱贊袁權和潘月明兩位主演當年的"美",讓這部文藝片的知名度不低,但真的看得不多,豆瓣就對5000多人評分就是證據之一。事實上,影片的結構和視聽語言的美感不亞于兩位演員的價值。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如何讓藝術和電影好看,既能表達深刻的主題,又能表達優雅的共同欣賞,吸引更多的普通觀衆"圈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何健的《藍色愛情》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尤其是2000年左右的國内一線導演堆積起來制作大片,突出了宏大叙事、史詩風格的背景,這種冷酷的先鋒,充滿詩意的作品更是有價值。

<導演對"五代半">"pgc-h-arrow-right"的開創性探索,以及分層結構中的微妙叙事</h1>

何建琦與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是同學,但比他年輕幾歲,畢業後在北方工作室學習美術,在田莊導演的傑作《盜馬賊》等電影中擔任美術設計,直到1995年執導了他的處女作《赢家》,當時張藝謀、陳凱歌早已國際化, 是以他經常把自己當成"五代半"的導演。何健從1999年開始制作自己的代表作品《那個男人的狗》,這部電影獲得了無數獎項,也獲得了19歲的劉偉。2001年,他重新推出兩位新人潘月明和袁權,拍攝《藍色愛情》。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如果說《赢家》和《歌手》的風格簡潔,《男人的狗》清新飄渺,那麼《藍色愛情》顯然有往任何一部電影不同,這部叛逆的電影,在風格、叙事上頗具開創性。

《藍色愛情》講述了年輕刑警餘林與劇作家劉雲的愛情故事。餘琳剛上父親的課當刑事警察,有一天在橋上看到一個女孩跳橋自殺,氣餒才發現那個叫劉雲的女孩是個戲劇演員,正在從事行為藝術,兩人是以相識。劉雲托玉林幫助找到了一個曾儲存過自己名字的男人,馬百軒多年前曾卷入過一起謀殺案,現在又是被刑警追查的嫌疑人,宇林進一步調查發現,馬白軒是劉雲的親生父親,這對夫婦的故事有着交錯而複雜的發展。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影片改編自方芳的小說《行為的藝術》,一位剛剛再次成名的湖北著名作家,但何健做了大量的改編和重組,在劇情中激活了層層結構,設計了一出微妙的打法。

于琳和劉雲的愛情故事,追溯馬白璇的案例,劉雲的行為藝術是電影中的真實世界,這是電影叙事的主線,同時呼應了"行為藝術與生活是互相關聯的,人類的參與是行為藝術存在的方式"的主題。劉雲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戲劇化,也是真實存在的,象征着人物的情感世界,不僅給觀衆一種現實世界情節的暗示,還承擔了解釋"行為藝術"的概念和内涵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承載着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功能。這兩條線每一條都有叙事分工,而平行而沉重,互相滲透。

還有第三條線,嵌套在現實世界中,就是馬百軒的故事。當一名警察帶走了馬百軒的情人李文珠時,有一天在澡堂馬百軒和警察意外相遇,憤怒的馬百軒質問警察各式各樣不,導緻警察正在做卧底揭露自己的身份,當場死亡。帶着愧疚感,馬百軒逃往其他國家,甚至改了名字,李文珠在得知真相後也崩潰了。影片多次閃回馬百璇的青春,他與李文珠的愛情故事與于琳、劉雲相交,營造出一種無助的宿命論感。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層結構的難點在于,它容易打亂觀衆的觀看節奏,如果處理不好,觀衆就無法了解。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何健運用了倒叙的方式,在正常叙事中插入了其他時間段的叙事,并将導演的思維融入了觀衆的觀看習慣範圍内,觀衆可以毫不費力地了解劇情的進度。

影片一開始,劉雲假裝跳橋玉林及時勸阻,影片結尾,劉雲再次跳下橋,不知名的玉琳也跳起來救她,在河水裡掙紮着餘林這才發現她正在蹦極,整部電影在劉雲的動作藝術中再次落下。這種回聲,不僅營造出懸念感,更推動了情感高潮,再次升華了主題。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導演反複告訴觀衆,生活是一種行為藝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行為藝術的一部分。

< h1級"pgc-h-right-arrow">02以憂郁為背景色的動愛,尋找和改變作為個體身份的過程</h1>

藍色是憂鬱的顏色,是以整部電影都帶著悲傷、悲傷的氣氛。現代城市的憂郁從何而來?對自我的追求和對個人自我認同的追求是重要的情感組成部分。

電影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台詞:

"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我很荒謬

我正在尋找其他人,我正在尋找其他人

每個人都在黑暗中認出對方。一根手指會碰到你的鼻尖

你對它一無所知。

榆林從小就做得不好,沒有上過大學,代替父親當警察(年輕的觀衆可能不了解,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這種政策非常普遍)。警察是秩序的象征,注重服從和克制,是壓制人格,而劉雲進行行為的藝術注重思想解放的對立面。警察這個角色是人生的必需品,不是他有意識的選擇,第一槍他就說"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藝術家"。他試圖适應新的角色環境,電影使用了犯罪現場嘔吐和與老警察争吵等細節。建立新的自我認同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要抛棄自己固有的愛好、習慣、理想,在自己的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自我壓迫、自我改變的過程。我們從玉林和父親的談話中感受到尋找自我認同的痛苦,以及他與老警察灰馬的談話中突然的情緒崩潰。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于琳從猶豫不決地告訴劉雲真相,到決心以犧牲愛情為代價追查馬白軒,這種心理蛻變是他自我改變的開始。

劉雲一直在尋找,尋找感情,尋找愛情,尋找藝術靈感,相反,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靈感。劉雲童年的挫折有心理陰影,這段經曆讓她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沖突。但他也是一個喜歡行為藝術的演員,徘徊在情感與理性、藝術理想與世俗現實之間,徘徊在等待、尋找和恐懼的結果之間。她懷疑自己的生活和與玉林的戀情。影片中,她在舞台上有許多純潔美麗的服裝,莎士比亞式的内心獨白,展現了她在孤獨中新的自我确認過程中。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劉雲作為藝術家的自我認同感在于,她可以自由地創作,她希望任何人都能成為她行為藝術的參與者和合作夥伴。但行為藝術的創造與社會秩序的創造,與普通人的接受顯然是沖突的。比如,劉雲在影片一開始就謊稱自己殺了前男友,被于琳帶到派出所,把案子抛在了腦後。在書店裡,餘林問店員:"你們有關于行為藝術的書嗎?店員問他:"行為的藝術是什麼?""餘林想了半天,找不到合适的詞語。劉雲多次将行為藝術與現實,她問自己,"我不是活在别人的藝術過程中,是誰進入了我的藝術過程?她的自我認同令人沮喪。

劉雲在舞台上驚慌失措的哭喊,眼中含着淚水從橋上跳下來,觀衆以為這是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好在導演最後留下了溫暖,劉雲在空中自由飛翔,餘林在江水裡喊着她的名字,不管安全與保障與這件行為藝術。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一直在尋找的女孩找到了答案。

< h1級"pgc-h-arrow-right">03精心制作的視聽語言,多鏡頭下的詩意</h1>

何健起身于中國,被譽為"詩人導演",藝術設計源于他,深刻了解"風景語言"創造"愛情語言"的方式,極其注重鏡頭語言的美感和詩意。

詩意情緒的創造,使人們在客觀的風景中看到人物的主觀情緒變化。《藍色愛情》在大連,一座長長的跨河橋,淺藍色的海濱碼頭,人物的視野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深夜街上沒有人,電車下雷鳴,路過公共汽車。玉林和劉雲的幾部劇都擺放在廣闊的外表上,這些作為靜物的背景,不僅是人物動人,還有複雜的情感在流動。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在視聽語言的設計上,影片在構圖、色彩、光影,甚至剪輯上都經過精心雕琢,整體上具有詩意。何健對固定鏡頭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影片中有兩個玉林理發後走過街頭鏡頭,相同的位置視覺,就像同一個人在遠處觀察玉林的生活。在這兩個重複的場景中,玉林的心情完全不同,第一個是快樂,第二個是悲傷,這種重複暗示着人物的成長。橋闆、碼頭等均采用中視鏡片,鏡頭中的場景和景深控制得恰到好處,演員的表演與美麗的風景同時融入鏡頭。影片最驚豔的鏡頭設計是劉雲鼓起勇氣看到親生父親馬百軒,慢慢打開門,鏡頭隻對着劉雲的臉,他父親的反應并沒有出現在畫面中,既有構圖的美感,又保留了懸念。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長鏡頭和特殊色彩,有着導演對自我表達的明确渴望。餘林和劉雲在照相室裡争吵,暗紅色的圖像和持續幾分鐘的長鏡頭,突出了人物的憤怒和糾結。有人物獨白的特寫鏡頭,劉雲有三個非常美的獨白特寫鏡頭,這樣,觀衆往往可以進入人物的心理視角來了解這種情緒。

《藍色的愛》:何健置了影片的開拓性探索、個體身份與詩意的表達01《五代半》導演的開創性探索,細膩的叙事02在結構層層以憂郁為背景色的感動愛情,尋找和改變03個人身份的過程,精心設計視聽語言, 多鏡頭詩意的結論

為什麼中外美術和電影大師喜歡在電影中使用傑出的演員,比如佩德羅。阿爾莫多娃, 邁克爾.哈内克、張藝謀、王家偉,因為美也是電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員的氣質甚至影響了整部電影的氣質。劉雲這個角色完全是為袁泉創造的,她有時憂郁而安靜,有時光輝而明亮,有時古老精神,有一種獨特的神秘感,也許是觀衆和于琳,沒有了解她。潘月明在同一年的電影《忍不住》中,也飾演了一個警察角色,年輕時他可以演繹不同的口味,實在是很有價值。可以說,這部電影和兩位演員都實作了彼此,是不可或缺的。

<> h1類"pgc-h-right-arrow"的結論</h1>

從1999年的《男人的狗》到2003年,《藍色的愛情》、《生活秀》和《溫暖》都是非常好的現實主義作品,這一時期是何健創作的巅峰時期。在大片時代,他仍然堅持"小而美"的風格,堅持對詩意電影的追求。

《藍愛》或許不是何健最好的作品,但它卻是最勇敢的電影,它勇于探索叙事結構,挑戰觀衆的觀影習慣,關注中國城市人口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價值認同,20年後依然值得細細品味。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