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問題,在當下困擾着各個年齡層的家長們。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班主任口中“你們是我教過最差的那一屆”,家長們可謂是使盡了渾身解數……

然而之是以“帶娃難”,或許就難在一個溝通上。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了解父母,雙方的代溝好似天塹。

那麼,古時候的家長又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宋朝家長邀請你一起爬山

不用擔心,爬山是一項安全的活動。

登高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強身健體。古人特别喜歡登高踏青,他們可以慢悠悠地沿路采集花草,興緻來了就“歌以詠志”,登上山巅時還會一表“一覽衆山小”的暢意。

而在宋朝時期的大足,父母們一定會帶孩子們到這個地方進行“戶外教育”——那就是寶頂山。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寶頂山位于今天重慶市大足區的東北方,一位南宋名僧趙智鳳在此處花了70餘年的功夫建造了石窟寺,使大足石刻走向了巅峰。

在寶頂山石窟寺的造像群中,有一組摩岩石刻,刻畫了佛經中《父母恩重經》的變相故事,表現了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全部過程。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父母恩重經變相

進入中國後,結合了傳統儒家觀念的佛教藝術,更加世俗化并富有本土特色了。

例如“遠行憶念恩重經變”,極其生動地描繪了父母送孩子出門遠行的場景:在送了一程又一程後,父親勸母親到此告别,母親用手肘推搡父親,埋怨孩子他爸多嘴。

想必,古人帶着孩子們來到寶頂山登高時,也要講述一番石刻上的故事,希望孩子們能多多了解父母。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寶頂山石刻也吸引了“大師姐”張謹

除了是一處充滿教育意義的風景外,你知道寶頂山的石刻其實還是世界文化遺産嗎?

2022年1月16日,浙江衛視《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2》第5期開播。由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帶隊,本期,“萬裡少年團”走進重慶大足,探訪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巅峰之作——大足石刻,帶領觀衆們一起重新認識這座由石刻群構成的石窟藝術“豐碑”。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大足石刻分布于大足境内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這幾座險峰上,文章開篇所介紹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就位于寶頂山。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而在其他各山,又有哪些寶貴的石刻遺存?

北山:石刻的由唐及宋

北山因為廣納各個時期的石刻,真正反映了大足石刻從唐朝到宋朝的演變情況。

韋君靖碑記錄了晚唐時期大将軍韋靖組織來自北方的工匠和畫師來到大足開鑿石窟的故事,這也是大足石刻較早發端的見證之一。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韋君靖碑

而在觀音變相窟,大家可以看到頭戴花冠的觀音,在主尊兩側,還依次站立有十二身觀音,這些觀音手中所持的器物則是身份的證明。

北山還有許多開鑿于宋代的觀音洞窟,柔和秀美的觀音形象,也反映出由唐入宋後獨特的美學。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北山轉輪經藏窟是一處十分特别的洞窟。它的整體造型為轉輪經藏——它是佛教儲藏經書的器物,後來轉變為了現在我們在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常見的“轉經筒”。将石窟雕鑿成轉經筒的外形,設計者的匠心獨具可見一斑。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北山轉輪經藏窟

石篆山:三教合流的見證者

儒、釋、道三家從唐朝開始一直有互相借鑒、互相融合的趨勢,這種趨勢到了宋代終于成為了主要的旋律。而就在北宋年間,一位叫嚴遜的莊園主,在石篆山虔誠地供養了融合三教形象的造像。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遊覽此處,既可以看到道教的太上老君龛、佛教的毗盧釋迦彌勒龛,還可以看到代表了儒家的文宣王龛。

除了三教合流的特點以外,此處的造像也有更加“另類”的地方。比如文宣王龛中的孔子造像,與其他地方留着長須的年老智者形象不同,這尊孔子造像描繪了一位青年文人,更縮短了造像與世俗凡人之間的差距。

這種種做法,都展現了宋朝人的極大包容性,展現了他們的新思潮與新文化。

千手觀音:康複期的宋代石刻

寶頂山上的千手觀音石刻,華麗而壯觀,據科學統計,總共有830隻手,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的“手”中有着五花八門的物品,有蓮花、兵器、寶塔、葡萄、卷軸、等等,彙集了佛經記載和當時常見的器物,生動地反映了宋代的世俗生活。

萬裡走單騎2|古人如何帶娃?到大足石刻感受“愛的教育”

寶頂山千手觀音

但是,這樣一尊曆經千年的宏偉造像,也是十分脆弱的。

在2008年,聽聞千手觀音的一根手指脫落,國家文物局立刻對其組織了搶修工作。

在當時的修複過程中,修複組的專家們為千手觀音的每隻手都進行了科學的病害掃描,甚至照了X光照片!

他們從中分析得出了每一隻手的病理病症,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修複,這才使得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這尊美麗的巨型造像。

大足石刻:守護與傳承

在遍布了石刻的群山中,有這樣一批守護者,他們就是大足石刻的文保員。大足地區總共有190座石窟,70位“守山人”不懼風雨、不畏寒暑,日複一日地守護着祖先的遺産。

妙高山的劉順久、劉順中兄弟也是這70位守山人中的一份子。年近耄耋的劉氏兄弟,已經在這座山上巡守了三十多年,對于妙高山上的石窟造像的來源以及細節如數家珍。守護大足石刻,已然成為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而在大足職業教育中心,許多本地青年也加入了大足石刻藝術的傳承中。

在這裡,他們需要從經典的大足石刻圖像開始複制,待技術純熟,就可以進入到與當下生活結合得更緊密的新樣式創作中。據介紹,一個石刻的雕刻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但在這一到兩天的背後,是古人穿越千年時光為後世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

結語

在修複、守護與傳承中,大足石刻真正地為每一位親見者所享有。今天,散落在你我身邊的世界遺産還有很多,這需要更多人加入守護世遺的行列。

家長們也不妨在假期帶孩子們到周邊地區的世遺景點走走。千百年來,數代人在它身上傾注的愛與精力,彙合成了世界遺産那份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在遊覽中感受世遺的力量,也許會是孩子們成長曆程中最好的一課呢。

繼續閱讀